1891年9月的一个清晨,威廉·詹姆士步入哈佛大学赛弗尔大厅,心情复杂。他总是穿着色彩鲜艳的衬衫和诺福克夹克,胸前别着花,看起来有些波西米亚风格。他的课堂随性又散漫,与那些条理分明的同事截然不同。他曾表示自己并不喜欢教学,尤其面对懒散的哈佛学生。然而,他的教学却充满魅力。沃尔特·李普曼回忆说,与詹姆士的对话是他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W.E.B. 杜波依斯称他为“启发我清晰思考的朋友和导师。”罗伯特·理查森在传记中写道:“威廉·詹姆士是美国最伟大的教师之一。”

詹姆士不仅回避课堂,也逃避写作。1878年,他签订了一份合同,两年内完成一本心理学教科书,却花了12年才完成。这本书《心理学原理》于1890年出版,其充满活力的叙述和鲜活的例子获得了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高度评价。历史学家雅克·巴赞称其为经典之作,与《白鲸》齐名。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詹姆士毕生笔耕不辍,将心理学和哲学推向新高。他推广实用主义,一种独具美国特色的思想方式,强调通过结果来检验信念和决策。在《与教师谈心理学》中,他将心理学的洞见引入课堂;在《什么造就有意义的人生》这样的文章中,他倡导乐观与共情;晚年完成的《宗教经验之种种》,为理性与科学主导的时代赋予信仰合法性。阿尔弗雷德·怀特海评价他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齐名。

詹姆士出生于显赫之家。他的父亲亨利·詹姆士与爱默生和梭罗为友,追求启蒙与完美教育。他的弟弟亨利·詹姆士是著名小说家,姐姐爱丽丝·詹姆士以其信件和日记揭示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压抑。作为长子,威廉自学成才,却长期无法找到人生方向。他曾学艺术、随路易斯·阿加西前往亚马逊采集标本,读解剖学并广泛涉猎达尔文、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

天赋与财富并未令他免于苦难。他饱受神经症和身体疾病折磨,深陷抑郁,尝试水疗、电疗甚至笑气来缓解痛苦。直到30多岁,他才逐渐找到生活的意义与活力。工作和爱情成为他的救赎。36岁时,他与爱丽丝·吉本斯结婚,这位坚韧的女性帮助他走出孤独,养育了他们的五个孩子。他在信中写道:“亲爱的,你从孤独的地狱中解救了我,你拯救了我的人生。”

然而,他始终无法彻底摆脱阴霾,逃向山间和欧洲寻找慰藉。他将乐观与行动视为对抗痛苦的良药。他的学生西奥多·罗斯福曾写道:“只要骑得够快,忧虑就追不上你。”詹姆士无疑赞同这种观点。

《心理学原理》出版后备受赞誉,他将书中部分章节浓缩成《心理学简编》,深受学生欢迎。在《习惯》一章中,他将习惯比作社会的飞轮,主张通过行动将有益行为内化。詹姆士还创造了“意识流”一词,形象地描述人类混乱无序的思维过程。他的心理学探讨记忆、联想、想象等主题,同时融入个人化的幽默和建议,使之更贴近读者生活。

詹姆士的哲学还体现在对教育的洞见中。他提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背景授课,因材施教。他鼓励提问,赞扬学生,并以实践和关联激发学习兴趣。詹姆士不仅是心理学和教育的先驱,也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真理并非绝对,而是随着经验和结果而显现。他告诫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要行动,尝试信念是否能改善生活。

他的哲学超越了学术领域,对当代教育、法律和管理产生深远影响。他还通过实用主义为信仰辩护,主张如果信仰能带来幸福和改善行为,那它对个体而言就是真实的。这种观点不仅影响了宗教领域,也为心灵疗法和人类潜能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詹姆士的一生充满矛盾与激情。他既关注理性,也承认感性的重要。他为学术带来了生机,为普通人带来了思想工具。他的哲学如同他本人,充满实验精神、行动力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原文:https://www.neh.gov/humanities/2018/winter/feature/the-thinker-who-believed-in-doing-0

[ 广告 ]
赞一个 (2)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