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历史中的大多数时期,童年总是短暂而龌龊粗野、甚至根本不曾存在过的。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制度确立之前,众多的婴幼儿压根活不到周岁。即便幸存下来,也会被寄予尽快成人的期望。从上古时期到十七世纪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儿童益智被认为只是不完善的成人。最为典型的是,中世纪的绘画作品都将儿童们描述为“小大人”。首位儿童史历史学家Philippe Ariès于1960年宣称,中世纪的欧洲并不存在所谓的“童年”一说。彼时的古人也并不清楚自己的确切年龄。
多数时候,新生儿被认为是“性恶”的。他们生来带着“原罪”,需要通过指导教育以“赎罪”。到了十七世纪,这才有所改观。儿童开始被视为需要保护的纯洁无暇的造物,要与成人世界的危害腐坏隔绝开来。“童年”这才被开始看做单独的人生阶段。十七世纪的英国思想家洛克,将新生儿的思想看做由长者和前辈所涂改的一张白纸。几十年后,瑞士哲学家卢梭(译注:卢梭生于瑞士)认为,儿童有着独特的观察、思考、感受和推论,应当让他们尽可能地自然发展。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更进一步,认为儿童有着比成人更深刻的智慧。
中世纪的父母对子女疏于照料,应当是过去婴儿早夭率骇人听闻的缘由。据估算,每1000个中世纪的活产儿当中,活不过周岁的约有两三百人;而今天的发达国家,每1000个活产婴儿中,仅有个别婴儿活不到周岁。挺过周岁的中世纪婴幼儿里,绝大部分又在十岁前被疾病和事故带走了。父母们对于不会长久留在身边的子女们又不会抱有太多关注。与此同时,生育控制手段的缺失使得家族人数庞大,每个个体能获得的关注自然少之又少。
往往从五六七岁开始,中世纪的孩童就被鼓励去尽快参与成年人的活动。能够参与劳作,他们就显得更为有用。农业社会时期,儿童从小就被指望帮忙操持家务、下地干活。美国完成独立战争后,劳动力紧缺,当时的儿童被要求尽快独立。因此,相较欧洲森严的社会等级,美国的代际关系更为融洽。
工业革命让未成年的童工成了众多贫困家庭不可或缺的经济来源。英国议会一项关于1818年至1819年、斯托克波特及曼彻斯特地区棉纺厂童工的报告显示,儿童们的平均入职年龄为11.5岁。
十九世纪末,西方国家开始取缔对儿童的盘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对青少年的教育纳入强制义务范畴。欧美父母都需要对儿童尽到监护的职责,并长期承担子女的经济依赖。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家Viviana Zelizer曾作过深刻的表述:“尽管在经济上孩童一文不值,在情感上他们却是无价的珍宝”。
本文译自 The Economist,由 Longinus 编辑发布。
PREV : 当前eBay上六大最赚钱的二手货
NEXT : 关于加拿大的50个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