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未孵化便可与同伴交流
Sammy @ 2019.07.30 , 05:30 下午未孵化的鸟类胚胎不仅能够听到成年鸟类的警告,还能够与同一个巢里其他未孵化的兄弟姐妹交流该信息,并藏在壳里直到能够安全地进行孵化。
一个发现揭示了鸟类如何适应各种环境,甚至是出生前的环境。因为,不像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在母亲下蛋后,他们的生理机能将不会被母体的改变所影响。
这队研究人员特地将未孵化的黄腿银鸥暴露在暗示高捕食风险的线索下。这些胚胎不仅仅会将这些线索分享给那些同窝们,而且在孵化时也会表现出更为谨慎的行为。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到:“这些结论证明了鸥胚胎能够从自己的兄弟姐妹那获得相关环境的信息。同时我们的研究强调了,作为一种促进发育可塑性的非遗传机制,在胎盘阶段通过社交来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事实上,这次实验本身是非常棒的。团队在西班牙Sálvora 岛上的一个繁殖集落收集了野生鸥的蛋,这些蛋经历了波动捕食风险,尤其是像水貂这样的小型的食肉动物。这些蛋以三个为一窝,被放入孵化器中。然后他们又被分成两组——实验组(图中的黄色)和控制组(蓝色)。每窝蛋中,每天都有两个蛋会被人从孵化器中拿出来四次——每次都是同样的两个蛋,图中以较深的颜色表示——处理好后,放入一个隔音箱中,并会播放成年捕食者警报叫声的录音。
而在控制组的隔音箱中,则不会播放任何声音。然后再将它们放回孵化器中,与留在孵化器中的“天真蛋”进行身体交流。
研究人员发现,听到叫声警报的蛋会比什么都没听到的蛋摇摆得更加厉害。这就是研究的有趣之处。
研究组中包括“天真蛋”与未听到叫声的蛋,孵化的时间会比控制组更长。而且当他们孵化之后,实验组的三只小鸟鸡都显现出了相同的发展变化。与控制组的小鸡相比,实验组的小鸡们更加安静,更喜欢蹲伏下来——一种用来回应成年动物叫声警报的防御性动作。而实验组的三只小鸡——包括“天真鸡”——有着一些控制组没有的生理特征。他们会有更高水平的应激激素,每个细胞中线粒体DNA数更少,以及跗骨或腿会更短。
研究人员说:“这是一种权衡。这些鸟类能更好地适应危机,但是相应地会减弱细胞生产与生长能力。”数据分析显示,这些生理上的不同不能单单地归于孵化时间。因为两组蛋对待方式上唯一的不同是叫声警报的有无,而可观察到的不同蛋的唯一不同是振动率。由此看来,未孵化的小鸡们能够通过振动来传递危险的讯息。“我们的结论显示了鸟类胚胎与同胞交换有用的关于捕食的信息。”
之后的研究应该要调查在其他情况下,这些成长中的胚胎之间社交信息的使用能否有利于适应性表型可塑性,比如说在不利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中,以及这种程序化的反应在同一群胚胎的不同个体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大自然真的很奇妙,不是吗?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Sammy 编辑发布。
PREV : 发霉啦:今天,我剪了个头
NEXT : 你不该犯的逻辑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