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s://aeon.co/ideas/sooner-or-later-we-all-face-death-will-a-sense-of-meaning-help-us

我的朋友Jason曾和我开玩笑说:“即使我们的医学水平一直在进步,人类的死亡率始终是恒定的——每人一次。”

我和Jason在80年代一起学医。和班上其他人一样,我们花费六年时间来记住每一种能让人体变坏的东西。我们孜孜不倦的研究一本叫做《病理学基础》的教材,它详细的描绘了每一种能让人的身体变坏的状况。医学生们能把自己身上的每一种异常现象都归结为某种病症,也不奇怪他们个个都是软骨病了。

Jason所做的观察总是提醒我这一点:死亡(以及疾病)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有时看来,我们西方文明却有妄图否认这一点的企图。我们支付昂贵的药物和手术费用,只为延长最后的几年衰微人生。从更大的图景看来,这似乎是在徒劳的浪费我们宝贵的健康资源。

别误会,假如我得了癌症,心脏病或是其它有生命危险的疾病,我同样会“徒劳的”把一切我能得到的医疗资源都用上。我珍视我的生命。和大部分人一样,我也把活着看得比任何其它东西都重要。但同时我也和大部分一样,除非大难临头,否则我也不会太在乎我生命的价值。

Ross是我另一个老朋友,当我在学医时,他在学习哲学。那时他写了篇对我影响深远的短文,题目是《死亡是老师》。这篇文章告诉我关于生活,如果我想要去享受它,那么首先需要明白的一点是,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Bronnie Ware来自澳大利亚,她在作为一个姑息治疗的护士时交谈过几十位临终病人,他们大多都只剩下最后几个月的生命,她记录下了他们最后悔的事情。在Ware最近出版的《临终时最后悔的TOP5》中,她描述了这些遗憾:

1. 我希望以前的我不是总顺着别人的意见,而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
2. 我希望以前的我没有这么辛苦的劳作。
3. 我希望以前的我能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
4. 我希望以前的我能和老朋友们保持联系。
5. 我希望以前的我能让自己过的更开心些。

对死亡的意识以及人生的意义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首要关切,他的研究鼓舞了萨特在内的一批存在主义者们。海德格尔感慨太多人把生命浪费在群体行动里,忘却了自身的本真。但事实上,海德格尔自己也不能幸免,为了职业上的晋升,他在1933年加入了纳粹党。

但不论海德格尔作为一个人的短处,他的思想对后世大量的哲学家、艺术家、神学家以及许许多多的思考者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的主张——延绵在2000多年的西方思想史,并影响了科学思维的发展——有着根本的缺陷。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存在,包括人类自己,都看作是可以分类,并加以分析的事物,对他们的理解即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但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认为的,在我们开始归类存在的事物之前,难道不应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是谁,或是什么在发问?

海德格尔指出我们,也就是提问者,他与其他的存在——比如石头、海洋、树和鸟,这些问题的对象——是完全不同的。他为这种能够发问,能够观察与关注的存在创造了一个特殊的词,此在(Dasein)。简单的翻译为“在那儿(being there)”。他创造出“此在”这个词,因为他认为我们已经对“个人”、“人类”这种词语产生了免疫,失去了对于自身意识的好奇感。

海德格尔的哲学至今仍吸引着一大批人,他们看到了现代科学对于解释个人经验的无力:一个人若是认识到自己珍贵的,神秘的,美好的生命终将迎来结束的一天,他又怎么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关心他人的人?根据海德格尔的想法,对于自身终将逝去的认知造就了我们,不同于石头和树木,它使我们渴望一段值得去过的人生,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意义、目的和价值。

基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西方医学把人的身体看作是仅仅物质的东西,于是我们可以通过把它打碎,还原为各个组件的方式来理解它。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却相反,它把人类的经验放在首要位置,据此来塑造对世界的理解。

十年前,我被诊断为黑色素瘤。作为一个医生,我很清楚这种癌症有多致命,不过幸运的是,手术似乎很成功,我完全康复了(但愿如此)。同时我在另一方面也很幸运,我拥有了我此前从未有过的认识,也就是我会死——就算不是黑色素瘤,也将会由其它东西来完成这一任务。从那之后我变得开心了许多,对我来讲,这种对现实的接受、对死亡的认识和治愈我的医疗科学同等重要,因为它时刻都在提醒我去过好每一天。我可不想体验到那种懊悔,Ware听到过无数次的“多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

大多数东方的哲学传统都认识到死亡意识对于过一种好的生活的重要性。《西藏度亡经(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是藏文化的重要文本,有些矛盾的说,藏民会们花费大量的时间与死亡共同生活。

伟大的东方哲学家悉达多,也就是我们所知的佛陀,他认识到应该把人生终点保持在视界之内。他把欲望看作是苦难的来源,告诫我们不要过于贪图享乐,而应该去爱他人,致力于心灵的宁静,活在当下。

佛陀告诫信众的最后一件事是:万物终将衰败,需勤勉找寻自己的解救之道!作为一个医生,我时刻认识到人身体的脆弱,死亡就潜伏在我们周围。作为一个精神科医师与心理治疗师,我也时刻意识到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对人生意义的感受,会是多么空虚。一种对于我们自身死亡的认知,认识到我们所珍视而有限的生命,看起来有些矛盾,却能促使我们去寻求——如果需要,去创造——我们如此热切渴望的意义。

[ 广告 ]
赞一个 (24)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