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怕冷。然而,一项新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表明,男女在感受寒冷和身体调节体温方面几乎没有差异。

在室温下,普遍认为女性更容易感到寒冷,但这是否科学属实尚未确定。

除了纯观察外,很少有控制性研究调查男女身体如何抵御寒冷。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一项新研究令研究人员感到惊讶,发现在寒冷房间的感知中没有性别差异,我们对其的生理反应也极少有性别差异。

在试验中,一组28名男性和女性在温度控制的房间中度过了五个小时,穿着提供的衬衫、短裤或裙子,以及袜子。每天,参与者在温度在17°C至31°C之间变化时进行身体监测,并就他们的舒适程度进行调查。

与NIH研究人员预期的结果相反,研究中的女性在较低温度下的核心体温略高于男性。

在葡萄糖摄取、肌肉电活动、皮肤温度或寒冷诱发的产热方面,性别之间没有差异。

尽管女性参与者体积较男性小,总体上产生的体热较少,但相对较高的体脂帮助平衡了这一差异。

根据他们的结果,NIH的研究人员表示,女性体温舒适区的底线大约是22°C,比男性参与者的平均水平低一度。

这表明,随着温度下降,女性的身体不必像男性那样立即为保暖而消耗能量,使女性拥有更“北极”的热特性。

但是,这种性别差异虽然显著,却并没有太大优势。随着温度降至17°C,研究人员发现在开始发抖或者参与者称在房间里感觉舒适或不舒适方面,性别之间没有差异。

过去,科学家曾建议,女性在较高温度下感到更冷,这是由于生理性别差异,如产热量较低、散热量较大或者热量需求较大。但是这些假设都不能很好地解释最近的结果。

一项小型研究不太可能结束这场辩论,但也许是时候超越观察性研究和普遍共识,开始深入探讨真正的科学了。

直到今天,很少有研究对体温调节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严格测试。事实上,历史上,人类生理学领域主要关注男性身体,将其作为所有人类的默认标准。

采用如此受限制甚至二元化的方法,会忽视问题的大部分内容。例如,激素变化和药物可能也会影响一个人对温度变化的反应和感知,而这些因素反过来又可能受一个人的性别或性别影响。

“人类体温调节中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体格特征,包括体型和组成,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性别的影响,”NIH的研究人员总结道。

“这些发现应在更大规模、更多样化的研究样本中得到复制,以增强普适性。”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BALI 编辑发布。

[ 广告 ]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赞一个 (1)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