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制定一年多读书的计划,不如设定一周内读完一本短篇小说的第一章的小目标。

最近,当我听到世界上的种种消息时,总是感到一种压迫性的恐惧和焦虑。似乎总有新的战争、更多的伤亡、恶化的气候条件,以及对人工智能或政治的担忧。

这种因新闻中的负面信息而产生的末世感,如今已成常态。与其称其为焦虑,称之为“末世论”(Doomerism)更贴切。

“在逆境中,我们往往更加担忧未来,甚至对未来充满恐惧,同时对过去的反思更多是沉溺于负面情绪的反刍,而非怀念美好时光,”俄克拉荷马大学希望研究中心创始主任陈·赫尔曼博士(Dr. Chan Hellman)表示。(反刍是指对过去错误的执着,而怀旧则是以愉快或怀念的方式回忆过去的事件。)

“末世论”视角的兴起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今年5月发布的年度心理健康调查,70%的成年人表示对当下感到焦虑。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语言人类学教授诺玛·门多萨-登顿博士(Dr. Norma Mendoza-Denton)表示:“千禧一代及更年轻的群体,尤其是Z世代,正在感受气候变化、政治不稳定以及对政治和环境努力的普遍怀疑的影响。”

社交媒体和主流媒体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通常聚焦于警告,而较少强调解决方案。这种“希望缺口”让人们对气候危机难以找到应对之道。然而,当事情有希望时,人们会更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希望的定义是,相信未来会更好,并且我们有能力让它变得更好。然而,末世论者可能反驳道:‘这怎么可能成立?今天已经是最好的了,明天只会更糟,’”赫尔曼说。

202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过度的信息摄入会导致压力、疲劳和精力耗尽。这种信息过载不仅会加剧不确定感或“末世感”,还会引发负面情绪和抑郁症状。

消极语言如何塑造认知

近年来,网络上常用“灾难性”、“快速”、“紧迫”、“不可逆”和“混乱”等词描述气候变化。这些词汇虽然强调危机的严重性,但也可能让读者感到无助和不堪重负。

200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接触全球变暖或气候变化内容的人,有更强烈的无力感,即对目标的实现缺乏信心。这是因为这些信息可能形成“回音室效应”,即在信息交换中缺乏多样化视角的封闭循环。

回音室效应在社交媒体上尤为明显。个体可能身处鼓励类似观点的网络社区,这些社区甚至会强化“末世语言”。例如,“一切注定失败”或“已经太晚了”等表达。

此外,“末世俚语”也将这些消极情绪延伸到网络文化中。例如,用“笑死”代替“哭泣”或“崩溃”,“一切都好”这类讽刺性表述配上灾难图片,更显悲观情绪的幽默化。

门多萨-登顿指出,使用这些短语可能会在大脑中激发与这些词相关的联想。例如,“猫”这个词可能激活与宠物相关的词,或与“老虎”类似的概念。

不过,她也提到,年轻一代经常将负面词语转为幽默表达,例如“笑死”可以表示开心。因此,并非所有“末世俚语”都会引发负面情绪。

应对“末世感”的建议

管理“末世感”最有效的方法是专注于具体的短期目标,而非笼统的长期目标。例如,与其制定一年多读书的计划,不如设定一周内读完一本短篇小说的第一章的小目标。

“我们称之为‘激发希望’的框架。当人们在短期目标中获得成功时,这会增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赫尔曼表示。

202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做法可以驱动人们寻找解决方案。即便仅对近期未来怀有积极或乐观的期待,也可以作为一种应对机制,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和情绪调整。

此外,建立社会联系也非常重要。找到榜样或支持者,尤其是那些已经实现类似目标的人,可以帮助你更清晰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本文译自 CNN,由 Bard 编辑发布。

[ 广告 ]
赞一个 (5)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