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人畜无害”的□□癖需要区别对待吗?
许叔 @ 2016.04.15 , 04:00 下午[-]
现在已经有大量证据说明□□癖者无法控制他们喜欢孩童这一点。但是他们,至少他们中有不少人,可以不让冲动变成行动。一些□□癖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组成互助小组讨论如何做一名人畜无害的□□癖,比如曾经登上媒体的“有道德的□□癖”小组。
所以从公共政策角度说,如何区别对待“非侵犯性”□□癖和侵犯性□□癖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社会鼓励□□癖们接受帮助,而且提供资源让他们解决自己的困扰,这将降低被猥亵或者被性侵的儿童数量。
因此多伦多成瘾与心理健康中心的James Cantor和萨省大学的Ian Mcphail在 《Current Sexual Health Report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里面介绍了目前针对非侵犯性□□癖的研究现状,并且解释了为何社会对该问题的解决之道经常事与愿违。
在总结了一系列研究之后,Cantor和Mcphail写到“非侵犯性□□癖不太可能把跟儿童发生□□视作可以接受,他们在性刺激之下更有能力管住自己,也相信自己比那些会付诸行动的□□癖能够更好控制性冲动和□□。”这些发现都给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以研究更好的针对□□癖的治疗方法。
[-]
决定一个□□癖是否有侵犯性不仅是内在因素,他们的生活状况也很重要。Cantor的研究认为“他们在最脆弱或者在寂寞逆流成河时才会有侵犯行为。”总得来说,“排遣孤独感,和找到满足社交与亲密关系需求的方式可能是非侵犯性□□癖预防治疗的关键。”
这些就是“有道德的□□癖”这样的小组的作用。问题在于,这种在线互助网络有着各种限制。在一些案例中,专业帮助起到了更有效的作用,但是医生们也收到所谓连带污名的困扰:“那些给非侵犯性□□癖提供治疗的医生会遭受偏见和歧视。”
[-]
多方面因素相加,问题就清楚了:因为侵犯性□□癖对儿童造成的伤害,人们自然想要惩罚和驱逐他们。但是那些“解决措施”,比如限制离家,实际上对保护儿童作用不大。于是人们想要惩罚和驱逐的强烈要求就涌向了那些非侵犯性□□癖,而这些人是真心想要获得帮助的。他们越是害怕从阴暗角落走出来,越是不敢公开求助控制自己,他们就越可能侵犯儿童。
PREV : 世界各地的「一杯酒 」有何区别?
NEXT : 比WWE更猛的日本女子摔跤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