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发表在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上的最新研究,被同性恋家长收养的儿童跟异性恋家长的儿童在童年期并没有什么区别。

在研究中,肯塔基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Dr. Rachel H. Farr找来了96个收养家庭,其中一半是□□或者拉拉家长,另外一半是异性恋家长。接着她评估了孩子们的两个关键阶段的身心健康状况:学龄前,和5岁之后。

她使用来自家长和老师行为问题报告,育儿压力自评报告以及其他监护者的意见来评估儿童和家长以及总体家庭功能。分析结果揭示,家长的性取向不会让孩子们产生什么不同。

“就我所知,这是首个从早期到童年中期长期追踪女同、男同和异性恋家长所收养的儿童的研究,”Farr说。“不管家长的性取向如何,当养父母经历较少的育儿压力时,研究中的孩子们随着时间推移都有着更少的行为问题。”

她补充说,她的研究揭示,就行为问题、压力水平、家庭功能和其他因素而言,“家庭类型(异性恋家长和同性恋家长)之间没有区别”,这些发现“可能对法律、政策和实践领域有教育意义。”

[-]

压力水平是孩子听话的关键,不是性取向

Farr在接受采访时具体解释了一下,即孩子、家长和夫妻的适应水平以及整体家庭功能在学龄儿童性取向这块不会造成什么区别。孩子们的行为问题则跟子女适应和育儿压力有关。

更重要的是,研究总结到,不管领养他们的家长是拉拉,□□还是异性恋,孩子们的都能良性成长并且听话;而且无论家长的性取向,小学学龄的孩子们都倾向于汇报较高的家庭功能水平。

Farr说这些发现“跟之前关于同性恋家长,尤其是领养儿童的,的研究文献一致”。她提到,这些结果“对促进有特殊性取向的少数人群领养和育儿的支持性政策、做法以及法规有借鉴意义”,并且“可能会倡导公众就更多元化的家庭形式探讨育儿和教育。”

“不管家长性取向如何,随着养父母育儿压力的减少,孩子们都会更加听话,”她说。“因此,在那些性取向多样化的收养家庭中,在纵向观察孩子们的成长和家庭功能时,家庭过程远比家庭结构重要。”

本文译自 redorbit,由 许叔 编辑发布。

[ 广告 ]
赞一个 (17)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