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时候拍的科幻片,除非有像《太空漫游2001》这样的独特意义,一般很快就没人看了。为啥呢,主要还是因为人类的想象力是建立在自己理解的东西上的,科幻作家如此,编剧和导演也如此,所以难免电影的构架是现实物品的延伸。比如《飞侠哥顿》,这个电影虽然预算是《星战》的两倍,但是这配色,这服装,完全是迪厅里出来的。

《人类之子》算是科幻片里的异类了。 这一部阿方索·卡隆指导的反乌托邦电影把场景设在2027年,正好是10年后,上映的时间正好是10年前。大部分科幻片放映10年,我们再翻出来看,立面的各个设定会显得比较尴尬,而且所有的预言都会和现实偏差好多。《人类之子》的特异之处在于,阿方索·卡隆似乎在10年前就设定好了人类的走向。

虽然《人类之子》没有《星战》、《星际迷航》这么大的场景和观众群,却能被BBC评为目前21世纪最佳电影第13位。阿方索的拍摄技巧自然是影片的看点之一,长镜头加手持跟踪,不大的场景细节满满,演员们动作语言自然。不过更值得看的,则是《人类之子》的设定,在2007年非常真实,现在看来更真实。

《人类之子》大体上是改编于1992年,犯罪小说大师PD·詹姆斯的小说。剧透一下,本片讲的是一个政府工作人员提奥,因为个人原因身心受伤,摆脱不了酗酒的毛病。他的老相好,朱利安是个反政府的组织首领,找到(绑架)他,要求他用自己的通行证带着一个小女孩逃出英格兰的地界儿。一路上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勾结警察,调戏难民。提奥最后在这一路上思考人类和世界的意义,最终指引他完成自己,也是全人类的使命。

[-]


相比《星战》或者其他科幻电影,喜欢用开篇字幕告诉这个世界的设定,阿方索则用片面的旧报纸,新闻报道和视觉效果,告诉观众这个电影设定在经历气候变迁,全球污染,核辐射,社会分裂和恐怖袭击等等事情之后,人类这个物种出现极大危机。着眼于伦敦的萧条,体现曾经的英国已经分崩离析。在影片里,英国政府为了分散矛盾,把本国出现的问题都归咎在难民身上。他们千辛万苦来到英国,结果被政府从社会里揪出,像发瘟疫的动物咿呀,集中安置在无人看管的海边一隅,自生自灭。

如果说这一点看起来很熟悉,那是自然。大规模难民迁徙出现在2006年,2007年的电影自然会借用当时的事情。不过当时谁也不知道,10年后的今天,叙利亚难民潮会以如此的程度席卷欧洲;法国加来,难民营沿海边排开;欧洲各国边境,难民像电影里一样攀爬铁丝网;英国因为德国分摊难民的决议而脱离欧盟;在大西洋的这边,新上任的川普总统一直宣称要实行□□注册法案,并在美墨边境修高墙。虽然发生的顺序和国家与《人类之子》不大一样,其他设定基本相似.

[-]

除了世界设定,电影里良心慢慢的细节也和现在的情况如出一辙。电视里播放着“□□群体要求军队结束对清真寺的占领”,报纸头条写着“《国土防御法》生效。8年后,英国关闭边境,难民需驱逐”。2007年看电影的时候,觉得世界在乱不会这么反目,现在看来一切皆有可能。

除此之外,本片打在政客脸上最大的一巴掌是那个怀孕的难民Kee。这也是几乎所有影评讨论的焦点:Kee的身孕究竟能不能对全人类的地缘政治产生任何的改变?或者她只是众人们制造出来的一个心理安慰?就像现在媒体渲染的个别难民,比如叙利亚那个坐救护车上的小男孩,和土耳其海边淹死的红衣小孩等等。他们究竟能对政治产生多大的影响?或者就是想Kee一样,给在场的双方一个继续打下去的理由,给难民们一个充满希望的幻想,或者是身居温室里的人们一个感受人性的机会?

[-]


政治的相似性放一边,《人类之子》还有一个相似的地方是场景的建设。阿方索·卡隆层说过,电影要好看,代入感很重要。因此,尽管这部电影是一个科幻片,阿方索则想着怎么逆着一般科幻片的场景设定走。所以,没有像《银翼杀手》里飞来飞去的无人机,没有大面积的LED屏幕,没有高级的武器等等。唯一能看出设定是未来的,只有一些全息视频播放界面。其他的,比如城市的造型,交通工具等等,为了体现反乌托邦的萧条,都和2007年的世界差不多。特别是汽车,虽然看起来有点未来的意思,其实拍摄的时候就是拿当时有的车改的,发动机还是内燃机,车灯依旧偏黄。

反乌托邦的设定里,人物的衣服和10年前相比没有啥区别,和现在比也不显得未来,更像是从2006年的贫民窟里找来的灵感。为了增加代入感,主人公提奥前半段穿着一件“伦敦2012”奥运会的卫衣,这在2007年的电影里还是很好玩的,也暗中说明2012年之后人类社会就没发展了。现在回去看这个卫衣,觉得电影里的会徽比现实中那个不知所云的会徽要好看多了。

[-]


可能眼尖的观众发现,阿方索·卡隆为了增加反乌托邦的氛围,在一个方面有些操之过急。那就是,整部电影里,除了开始的几幕,没有人用手机或者网络。这其实是一个明智之举。你啥时候看过去科幻片里的手机,觉得像人用的?除了70年代《星际迷航》
里的翻盖通话器,其他科幻片里的手机要么用晶体管,要么还连着线。2007年ihpone上市时电影已经拍完了。为了减少这头疼的一点,阿方索·卡隆干脆把所有角色的手机都没收了,电脑也不联网了。这反倒增加了未来感。

[-]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伦敦人,我看这部电影带入感就非常深,主要还是因为整个场景就是在伦敦拍摄的,没有大范围的改扩建,除了加入一些涂鸦,丢一些垃圾等等。现在想来,如果晚10年在这里拍,涂鸦啊垃圾呀这些修改,还真都犯不着了。特别是开篇那一个爆炸的场景,就是在伦敦中区Fleet 街拍的,远处还能看到圣保罗大教堂。当时拍这一幕,封路都封了好几天,今天再拍类似的,可能都只会用CG制作了。不过再好的CG,隔几年在看也是很假的。这就是为啥,《人类之子》这一段,现在看依旧惊心动魄,因为所有场景都是真实的。

[-]


为了防止有观众看完这个影片自杀啥的,本片整体建立在一个不论何时都不可能的假设上:人类整体不孕不育。在影片里,最后一个人类生于2009年,还在2027年的时候□□吸死了。然后不知怎么回事,一个非洲难民Kee意外怀孕,成了整个人类的希望,然后提奥受前妻之托,blahblah。目前看来,人类未来几十年最大的问题,不是不孕不育,而是人口过多和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社会问题。如果人类基因真导致不孕不育,说不定克隆人的道义壁垒就自动破除了。

本文译自 BBC,由 小鱼儿 编辑发布。

[ 广告 ]
赞一个 (28)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