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鸟类之间能互相“交谈”吗?
credit:sein

# 本文由 投递译稿。

一个好的观鸟者不仅可以通过外形特征识别当地鸟类物种,还可以通过叫声来识别。奥杜邦学会称之为“以耳玩鸟”。通过反复练习和良好的现场指导,鸟类爱好者学会识别各种鸟类发出的标志性鸣叫,如“吱吱”、“嘶嘶”和“唧唧”。

掌握这项技能需要我们了解我们这些浑身是羽毛的朋友为什么要相互交流以及他们是如何交流的。通常情况下,一种鸟会使用自己物种所独有的叫声,比如为了□□而唱的情歌和宣誓领土主权时的严正声明,它们通过这些叫声来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信鸽为例,这些家伙平时用温柔的咕噜相互交流。如果感到紧张不安,他们的温柔的咕噜就会变成严格的嘟囔声。如果一只鸽子想要独立生存和繁殖,它就必须能够听懂这两种声音。

那么,鸽子的声音对乌鸦或红雀来说意味着什么?鸟能理解其他物种的呼唤吗?

我们最近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鸟类学家、行为生态学家罗伯特·马格拉思讨论过这个问题。马格拉斯与其他人共同进行了多项关于鸟类种间交流的研究。他的大部分研究都涉及鸟类的警报声:鸟类在发现掠食者时向外发出的声音。

事实就像马格拉斯通过电子邮件告诉我们的:“我们所研究的每一种本地鸟类都会响应其他物种的警报声,并且我们怀疑这种行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也许这并不奇怪,因为几乎所有的物种会受到食肉动物的威胁,所以应该尽可能地使用能够发现周围食肉动物的任何线索。“

滴!滴!

这种现象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于黑头山雀和红胸五子雀的关系中。这两种鸟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两个物种都是北美本土物种,尺寸很相似,且都对猛禽保持时刻的警惕。当山雀看见苍鹰,猫头鹰或其它肉猛禽时,就会发出警报声。就像TSA(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一样,他们的警告按照的威胁的大小也分不同的等级。尖声的呼叫被用来提醒其它鸟儿头顶上有正在飞行的猛禽;连续两声”滴!”说明在附近发现栖息着的猛禽;如果这个杀手看起来特别危险,还会额外再加一声“滴“。

研究表明,红胸五子雀能够理解山雀的危险警报。通过仔细地听,他们可以破译这些警报呼叫中所蕴含的危险程度。显然,偷听其它物种的叫有它的好处。

不同的鸟类之间能互相“交谈”吗?
credit:sein

鸟类的危险警报声甚至能造成非禽类动物的反应。举个例子,簇山雀(一种鸣禽)发现猛禽时的警报声就能让松鼠和花栗鼠抱头鼠窜。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哺乳动物还能通过用自己的声音模仿簇山雀的警报声来传播危险信号。麻雀,红雀和松鸦也会模仿山雀所特有的警报声。以此看来,不同物种间合唱预示着不断逼近的危险。

那么,鸟类是对其他物种警报声的理解是否是天生的?或者它们是后天学习的?

马格拉思说,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某些鸟类会主动学习如何辨认那些危险警报。长相精致而优雅的鹪鹩在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与此同时,校园里也有很多来自被称为“吵闹的矿工“的灰鸟的造访。根据马格拉斯的说法,在街对面有一个植物园,经常有鹪鹩在里面闲逛,那些“吵闹的矿工“却则会避开这个植物园。他的一项研究显示,那些住在校园里的鹪鹩在播放录制好的来自于灰鸟警报声的时候逃跑了,而那些住在植物园的鹪鹩(同样没有灰鸟在场)却对同样的录音没有反应。这强有力地证明,种间呼叫识别不是天生的,必须由后天习得。

不同的鸟类之间能互相“交谈”吗?
credit:sein

马格拉思指出:“后来我们甚至还利用滑翔的鹰隼模型训练了鹪鹩把其它奇怪的声音认作是警报声,这明确地表明了鸟类的这种能力是后天习得的。”

除了危险警报

危险警报声并不是唯一可以超越物种的发声,如果能得到某种好处,鸟类通常会去理解其他鸟类的声音。马格拉思说:“有些物种会抵抗来自其他物种的领土入侵,并回应他们的宣示领土主权的叫声,另外一些则能听懂其他鸟类日常联系的对话,这有助于他们形成混合种群和寻找食物。

还有就是臭名昭着的寄生者,杜鹃。雌性杜鹃将自己的蛋放在其他鸟类的巢穴中,然后这些鸟就被诱骗去饲养杜鹃的雏鸟。小杜鹃则会模仿被它寄居的物种的雏鸟的乞食声。

本文译自 howstuffworks,由 投稿 编辑发布。

[ 广告 ]
赞一个 (10)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