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犯:激化矛盾的错误交流方式
credit: 123RF

在交流过程中,有些谈话会激化双方的矛盾或潜在矛盾,有些谈话却能够加深彼此的理解,甚至使两人达成和解。

在谈话过程中,如果你不管对方说什么,只想以自己的观点怼回去,那么分歧必然越来越大。通常,当人们产生分歧时,只能听得进对方说10秒钟,也就是3句话。10秒钟后,人们就忙着思考该如何进行反驳,而不再倾听了。

在这种情况下,剧情通常是这样的走向:我不断地反驳你,不结合你说的话,你说的话对我说的话不产生任何影响。也就是说,我在一遍一遍地重复相同的内容,你也在一遍一遍地重复相同的内容,我们从未产生交集。我说的X越多,你说的Y也越多。

你是怎么想的?你可能会说什么?你可能想要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我早就带着预期。所有关系都存在针对自我和他人的预期。我的预期会影响我的所见所闻。它是一个过滤器,正如情绪也是一个过滤器。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会设计引诱对方说出符合我们预期的话——哪怕它和我们的真实需求相反。在双方关系和交流过程中,我们塑造着彼此。所以,和不同的人在一起时,你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当我们处于矛盾关系时,容易进行消极归因——你之所以那样说话,是因为你脾气坏、性格差;我之所以那样说话,是因为交通拥堵、今日不顺。你是坏人,我是有特殊缘由。我对你进行内部归因,对自己进行外部归因。这些都会激化矛盾,妨碍彼此的理解。

在交谈过程中,我们应该倾听对方说话,在深思熟虑后整合到自己的反应中,让对方感觉自己受到重视,感觉自己说的话得到了回应,而不是对着空气说话。人们常常没有意识到,倾听的质量决定了谈话的质量。

首先,我们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彼此身上;其次,我们需要认可对方观点的有效性——我未必同意你的观点,但你的观点也有一定道理;最终,我们或许能够理解彼此为何会产生特定的想法或感受。于是,深度交流便实现了。

本文译自 bigthink,由 蛋花 编辑发布。
原作者:Esther Perel

[ 广告 ]
赞一个 (22)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