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款认知实验是飞快地在志愿者眼前刷图,图像内容是各种物件。这系列图片里有一部分会先透露一点物件的轮廓,但刷走的速度依然极快,受试者主观上不会察觉到有不同,但他大脑的后台会测量到差异:有透露轮廓的物件更好认。

通过记录受试者脸部肌肉的电流,能监测到极之细微的表情变化,这类变化不但旁人难以辨识,就连他本人都不见得会知觉。结果,每当碰到好认的图像时,人脸上就会流露一个极细的微笑,眉头肌肉轻轻放松。

——用来识别事物的“大脑肌肉”发现任务简单便归于松弛,同时人会感到一丁点安乐。

似乎有不少现象跟这结论相符。比如一个容易念的词也会更受人喜欢。有统计发现在上市第一周,名字好念公司的股价表现比难念公司的好,不过,这种成绩增益会随着时间消失。而缩写名字也朗朗上口的上市公司,长期业绩会比那些缩写拗口企业好一丁点。有份瑞士的调研发现投资者真的更信任名字顺口的公司,相信它们的盈利能力较强。(万O隆 v.s 易O莲花)

你的安全感从何而来?一点心理学小知识

除以上提到的辨识难度外,事物的重复出现也会让人脑得到舒适的相熟感,认知“肌肉”由此松弛下来。著名心理学家Robert Zajonc花了很长时间研究的情形是:任意刺激只要重复出现,最后在人身上就会培养出喜爱之情。他后来把这种现象称为“简单接触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官译估计是xx曝光效应,你们斟酌就好)

我个人挺喜欢的一次实验,是密歇根两家大学的学生报社悄悄办完的。连续几个星期,这家报纸的头版都留了块广告栏大小的框,里头会印个土耳其语单词:kadirga,saricik,biwonjini,nansoma,或iktitaf,五中择一。这些词出现的频率不同,有些只出现一次,最多的则会出现二十五次。另外,大学间的词频率也不同,在A大学是高频词的,在B大学就不是。报社未对这小版块做任何解释,遇有好奇学生问起时就说无可奉告,租版者要求匿名。

这神秘实验最后阶段,是在订阅校区派发问卷,提问:“你猜这些词里哪些是贬义、恶词,哪些又是好词?”结果,高频率词的“好词判定”数是低频率词的两三倍。打后这实验换着形式又被人成功重复过多次,曾用汉字、人脸甚至多边形。

简单接触效应与你生活经验上的熟悉无关,且可以说跟你的知觉压根就没什么关系。一个词或图像以你主观无法辨识的速度刷新,你甚至不知道自己面前闪过去什么,在重复足够次数后你还是会跟这个词或图像“相熟”,并形成偏爱。简单说,你大脑的后台系统能够在你毫不参与的情况下对外界做反应,给足够常见的东西归档、排位,顺手点赞。实际上,一个事物你越是没有留神在意,那它造成的简单接触效应就越明显。

Robert Zajonc认为这种效应对生物来说十分关键,所以全体动物都具备,而不单止人有。在自然环境下,遭遇新事物时会畏惧、选择逃离的生物存活率将更高;而怀疑心薄,轻易接受新鲜事的个体有后代的机会则更小,难以成为主流。

而另一方面,对无害新事物的警惕能逐渐变淡对生物也有益处。只要重复出现的事、物没有产生烈度足够的伤害,简单接触效应就凝结成形,对应的事物便被大脑后台解读为安全符号,让生物放松警觉,从而节省脑力资源。

Zajonc为了说明以上俩自然段,还特地做了个实验。他给两窝鸡蛋放不同的音乐,这两窝小鸡孵出后,每次播到自己在蛋里听惯的熨帖调子,它们表达焦虑的啼叫密度就骤减。

这悠久进化的成果,同样深植在人脑之中,是社会得以组织和凝聚的基础。面对陌生事物我们会优先嘲弄、拒绝或谴责,而熟悉的口音文字、相似的衣服和举止,才是团结、自爱、妥当和体面——人们为“安全”发明了许多别的名字。

原文:《Thinking, Fast and Slow》, Chapter 5. Cognitive Ease , By Daniel Kahneman 豆瓣页面
有改动,盼不会妨碍理解;“大脑后台”对应的是原文“System 1”。

[ 广告 ]
赞一个 (11)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