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简单数学题,看你的直觉准不准?
梁兵 @ 2018.10.30 , 09:00 上午弗雷德里克认知反应实验,共由三道数学小题组成。这三题测的究竟是什么,我且按下不表。做这测验的唯一难点和要求是:凝固住你脑海中抢先浮现的答案。
无需仔细想。这不是智力测验,是直觉逗引,你会不会解、之前有没有遇过相同题型都没所谓。
1.球棒与球
设球棒和球合共1.10元。球棒比球贵1元。
球多少钱?
你捏住最先跳出来的答案了?大部分人都会是0.1,剩下答出不同得数的那部分人,他们有的是受过长年思维训练,大脑求值动作已经变成难以自制的一闪;有些是脑功能跟常人不同;最后还有些,是是没错就包括你,calm down天选之子。
历年来有好几千大学生按要求解过这个棒与球的小问题,哈佛、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顿学生里有超过一半人给出的答案是0.1。在非名校学生群体里做这测试,回答0.1的人会超过80%。
这不是智力测验,但不同的训练和思维方式带来了差别。接下来还有两题,请同样捏住直觉答案(你现在对陷阱已经有一丝抵触,那答案会更快被抹走):
2.机器和螺帽
设5台机器需5分钟制作5粒螺帽,那100台同样机器制造100粒螺帽要多久?
3.池塘与莲叶
设池塘上莲叶面积每天扩大一倍,且已知莲叶占满池塘需要48天。
那么,占半个池塘要多久?
这三题的“谜底”,我估计会有热心蛋友留在评论里,所以就不在文内给出了。在太靠近的地方写结果,读者只要余光瞟见,就会高估自己答对的概率(hindsight bias)掠过计算过程,“呵,果然跟我想的一样嘛”,然后为自己的优越悄悄点赞。
这种测验还有变种。有一次是请了40名普林斯顿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看的卷子印刷得很淡,字体极小;另一组是常规印刷。结果:常规印刷组里90%的人至少答错一题,淡字组则是35%的人至少错一次。——因为字体难以辨认,激活了人的理性思维,眯眼组里有更多人不自觉地防住了直觉的建议。
回头再挑一题看,你依然会接收到直觉提交的抢答,不过这次音量已经小很多。要解开这些题,需要你集中精神(这时你的瞳孔会收缩,心脏会加速,开始消耗更多资源),默想片刻或者干脆动笔划拉两行。这过程里,你应该能触摸到大脑在两套系统间切换的感觉:一套快速响应但十分耿直,另一套调度迟缓但精度可靠。
举个实例。大家基本都知道驾驶教条里有一项“让速不让道”,但无论一位驾驶者多么清楚这项操作的必要性,在临危时要确实执行都相当有难度。因为在单调的驾驶环境下,大脑在长时间处理简单信息后,会自动沉入低耗模式来节能(这在远古时是重要的被动),到危机突发,人脑的直觉操作就是躲,它来不及切换系统,以提取、实现后天训练的内容。让速不让道和别的保命守则在集中精神时,或者说在高耗模式下是简单的,就像上文提及的三道题,可是没有人能长时间保持思维聚焦。
就算去掉只按直觉回答的限制,依然会有不少人答错这三题:普通人很少验算自己的直觉。关键不在于初始智力的高低。真实文化程度越低,自我认知程度越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信心越强,就越容易犯这类错。另外,加拿大有个团队邀请179名大学生来做题(事先并未查问信仰等个人背景),结果发现答得耿直的人多有宗教信仰,而给出正确答案的人倾向于不信神。
闲话
1.直觉经常会答对,但面临关键取舍时,最好还是别给直觉太大权重;也别信任相信直觉的人。
2.因为头脑版本太旧,大部分人类其实都不是好的驾驶者,只是被低性能车成功迁就/保护了而已。未来要是自动车普及,长途交通效率会比现在高,但大城市的通行效率不见得会有根本变化——市内交通改善,会导致更多人有余裕住去郊区,也就更多人买车,几年后市区道路再次满荷,大家又开始怪路政。
合并自几篇文章,下方是其中一篇原文
本文译自 relativelyinteresting,由 梁兵 编辑发布。
PREV : iPhone的发行让千禧一代搬回去和父母住?
NEXT : 亚洲象才是动物世界中的「数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