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艺术来说更是如此,同一幅画作不同的人看法往往不同,但有一种画很多人看到会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妈呀,怎么我明明走开了,画里的人怎么还在盯着我看啊!”那么画的作者是怎么实现这样的效果的呢?

事实上,这种“如影随形的凝视”并不是什么很高级的绘画技巧。简单来说,就在于让画面有立体感,也就是让二维的绘画体现出三维的效果,再加上要让画上的人眼睛看着前方。

那么当我们没有站在画前面的时候,为什么也会觉得自己被画上的人盯着看呢,难道是我们的脑子出了问题?在2004年俄亥俄大学的一个研究指出,当你改变自己位置的时候,图画上的“远近点”并没有真正发生变化,而“远点”和“近点”在三维世界里是我们大脑参考距离和立体感的依据,从不同的位置看按理说应该发生变化才对。

根据这个研究结果,这篇论文的作者James Todd认为道理很简单:当我们看一幅挂在墙上的画时,实际上看的是一个平面,不管你是从哪个角度在欣赏画,画本身都没有变化,画里面的远近点、透视、阴影和光照也还是那样,换句话说,让我们大脑判断远近的参考也就不起作用了,如果此时我们大脑还把它当做真实物体来看待,这样只要这幅画能做到站在面前觉得在看你,那你随便走到哪里也还是会觉得他在看你。反过来讲,如果画家画画的时候让画里的人眼神游离一点,不要死盯着前面看,那么不管你站在哪里,都不会觉得画里的人在盯着你看。

这种现象从14世纪起就开始吓人了,这一切始于艺术家、建筑师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hi)发明了直线透视图。直线透视图是一种绘画立体物体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假设画面上的所有东西的延长线都会汇聚于水平面上的一点。这个发现让画家们从此可以画出逼真的画作,当然也包括了让人们以为晚上睡觉时会从画框里爬出来掐死他们的逼真人物画。

本文译自 Today I Found Out,由 乐米张 编辑发布。

[ 广告 ]
赞一个 (5)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