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人格 若交往对象在无理由的情况下突然切断与你的联系?
majer @ 2021.11.13 , 10:24 下午你在某平台看到很多图,以及好玩的吐槽。顺着评论,你找到了一个小众交友网站。当天网站上恰有位热心网友买了2张电影票,但有事去不了,就放出二维码,有缘自领。你恰好就住影院附近,扫了一下就领了一张。原本你还有几分担心另一位领了票的网友是什么样的人。没想到,在电影院见面后,对方谈吐不凡,仪表出众。你们聊起来更发现彼此志趣相投,仿佛多年挚友。
电影结束后,你们又去喝了啤酒,吃了烧烤,意犹未尽,再一起去了你家。坐着主机游戏,躺下抵足而眠。
一切都如此顺利。
然后......没有了。某天早上,你醒来后发现自己被对方删除了好友。他不再接电话。短信不回。慢慢地,你意识到,You've been ghosted。
be ghosted 是指某人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切断与你的联系,且通常会试图避免再联系。就是变得像鬼魂一样不再可见。大家觉得这个翻译成啥比较好?
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他是不是脑子有病的变态啊!好消息是,现在有科学依据支持你的判断。作为奖励,你也可以把他们描述为操纵者和自恋者,并且你有很大可能是正确的。
这种被称为 "黑暗三位一体" 的人格特征,在应用心理学中经常出现,与较高的犯罪倾向有关,一般来说是社会公害。
他们也更有可能对人际关系采取自私的、甚至是剥削的态度。然而,很少有人对他们与伴侣结束关系的首选方式进行过研究。
现在我们知道,一些人更有可能在浪漫和性关系的早期到中期阶段突然切断联系,这种方式--至少对他们来说--避免了分手带来的心痛。这是正确的,。
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心理学家邀请341名成年志愿者参加一份在线问卷,根据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对鬼魂化的接受程度进行评分。
为了使回答相对一致,他们得到了一个明确的鬼魂定义,即 "当一个人突然与他们有恋爱/性关系的人脱离,几乎没有任何解释。"
志愿者们还被问到他们自己是否曾经被鬼魂缠身。
对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相对平均,有一半以上的人承认曾经这样做。这并不是一个完全不令人惊讶的数字,其他调查也表明这种做法远非罕见。
总的来说,在心理变态、操纵和自恋等人格特征方面得分较高的参与者更有可能认为幽灵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但只是在结束短期关系的时候。
值得庆幸的是,在长期的、更多的情感承诺的关系中,鬼魂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禁忌的行为,即使对于无情的、自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来说也是如此。
不足为奇的是,那些曾经鬼魂化的人更有可能把它看作是一种公平的方式,从最近的伴侣那里溜走,因为他不再适合他了。他们也更有可能是操纵者和心理变态者,尽管不一定是自恋者——当然,这对那些被无情甩掉而没有那么多 "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的人来说,可算不上啥惊喜。
研究人员推测,鬼魂可能是低同情心和高自尊心的人,尤其是男性,为了追逐新的机会而从临时伴侣那里剥离的一种方式,或者是为了限制陷入长期承诺中的机会。
虽然这是公认的残酷无情,但鬼魂行为并不一定是任何病态的迹象。混蛋是混蛋,但未必符合精神疾病的标准。
重要的是要注意,像这样的研究通常是怪异的:仅限于来自西方的、受过教育的、工业化的、富有的人口统计样本。在其他阶层和文化中,人格特征如何与约会行为相关,需要更多的研究。
非一夫一妻制的关系原则上是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并允许有多个亲密伴侣,这也为进一步研究那里的分手行为和人格类型留下了空间。
但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一种现象,尽管这种现象并不新颖,但可能受到数字技术的鼓励。在向右滑动以获得多巴胺的时代,一段有趣的新关系就在Tinder的资料之外。
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的一项研究不仅支持这一观点,而且表明技术所允许的匿名性和监视也可能在其主导地位中发挥了作用。
鬼魂很糟。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没有结束的情况下被拒绝--尤其是在你投入大量情感的时候--可能是一种创伤性的经历。
现在,至少你可以获得些许安慰:一时的伤心,总比落入可能的反社会人格者手里强。
这项研究发表在Acta Psychologica上。
https://www.sciencealert.com/ghosting-a-recent-love-interest-is-linked-to-a-dark-triad-of-relationship-traits
PREV : 猫咪并不高冷:虽然没用眼睛盯着,却在心里关注着主人的空间位置
NEXT : 奈飞轻喜剧《性教育》的教育效果好于学校里的卫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