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泼斯坦-巴尔病毒 (EBV) 会引起一系列疾病,其中包括多种癌症。来自巴塞尔大学和巴塞尔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期刊《科学》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抑制被感染细胞中特定代谢途径的活性,可以降低潜伏性感染,从而减少后续疾病的风险。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既能引起癌症,又可能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60 年前,病理学家 Anthony Epstein 和病毒学家 Yvonne Barr 发现了这种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病毒。爱泼斯坦-巴尔病毒 (EBV) 因被证明是首个能引起人类癌症的病毒而载入史册。Epstein 和 Barr 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出这种属于疱疹病毒家族的病原体,并在后续实验中证实了它的致癌潜力。

EBV 携带者非常普遍,成人中约有 90% 感染过这种病毒,但通常不会出现任何症状或引发疾病。大约一半的人在 5 岁之前感染,另一些人则会在青春期才感染。急性 EBV 感染会导致腺热(也称为“接吻病”),并可能让患者卧床数月。除了致癌特性之外,这种病毒还被怀疑与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目前为止,还没有特效的药物或疫苗能清除体内的 EBV。不过,来自巴塞尔大学和巴塞尔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为抑制 EBV 提供了一个 promising starting point(有前景的出发点)。

劫持代谢,EBV 让受感染细胞“火力全开”

由 Christoph Hess 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破译了 EBV 感染的免疫细胞(B 细胞)是如何被重新编程的。这种被称为“转化”的过程是病毒慢性感染并引发后续疾病(如癌症)所必需的。研究小组具体发现,这种病毒会触发被感染细胞大量产生一种名为 IDO1 的酶。这最终会增加受感染细胞能量工厂(线粒体)的能量产生。而额外的能量则被 EBV 重新编程的 B 细胞用于其增殖和代谢的提升。

在临床研究中,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一组接受器官移植后发生 EBV 相关血癌的患者。为了防止移植器官被排斥,需要使用药物削弱免疫系统。这反过来会使 EBV 更容易占据上风,导致一种叫做移植后淋巴瘤的血癌。

研究人员在发表于《科学》杂志上的论文中表明,EBV 在移植后淋巴瘤被诊断出来几个月之前就会上调 IDO1 酶的活性。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开发这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失败药物的第二次机会

Christoph Hess 解释说:“以前人们曾开发过 IDO1 抑制剂,希望它们能治疗已经存在的癌症,但不幸的是,结果并不理想。换句话说,针对这种酶的抑制剂已经经过了临床试验。” 因此,这类药物现在可能迎来第二次机会,用于抑制 EBV 感染,从而对抗 EBV 相关疾病。事实证明,在小鼠实验中,使用这些药物抑制 IDO1 能够降低 B 细胞的转化率,从而减少病毒载量并抑制淋巴瘤的发展。

Hess 说道:“对于接受移植的患者来说,使用抗病毒药物是常规做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爱泼斯坦-巴尔病毒相关疾病的特效预防或治疗药物。” 这项新研究有望为预防和治疗 EBV 相关疾病带来新的曙光。

本文译自 ScienceDaily,由 BALI 编辑发布。

[ 广告 ]
赞一个 (2)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