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原文作者)一直在思考我们与科技和社交媒体(主要是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的关系及其对我们大脑的影响。我怀疑这与我阅读了Jorg Colberg的文章《社交媒体之后》有关,我推荐大家去读读。尽管我们现在有无限的在线沟通方式,但我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到与社会的脱节。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的心态发生了转变,我不再像几年前那样对大科技公司抱有盲目乐观的态度。隐私丑闻和安全漏洞不再是技术进步的障碍,而是每天困扰普通人的现实问题,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数据被出售、分发和黑客攻击的程度。想象一下,今天仅用一个社交媒体账户或电子邮件地址就能轻易冒充他人,这是多么可怕。顺便提一下,去年我父亲的电子邮件账户被黑了,幸好我们一起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对于一个只用互联网收发邮件和浏览少量网站的人来说,这次经历是非常可怕的。

更重要的是,我反对社交媒体把我们拉近的观点。如果有的话,它恰恰在做相反的事情。

我们对社交媒体的使用不断地用数字互动取代了日常的人际交流。聚会上的朋友在谈话时会瞥一眼Instagram;地铁上的通勤者浏览多年未联系的朋友的Facebook状态;在候诊室里,我们转向Twitter寻求适度的娱乐;我们甚至害怕停下来片刻思考自己的生活。讽刺的是,面对无数新的消息应用程序,我们的沟通能力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差。

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削弱了我们共情和认可他人意见的能力。研究甚至把手机的存在与我们在公共场合无法帮助他人、微笑或表达情感联系在一起。很少能在网上找到不以某种激烈争论结束的公共讨论;社交网络怂恿我们分享极端的观点,传播我们网络中每个人都持有相同意见的想法,并削弱我们因害怕被不喜欢而尊重地不同意的能力。

作为一个社会,我们失去了曾经对同胞的团结感;随着现实和数字自我的界限模糊,我们只能像在网上一样对待陌生人。什么时候在人行道上不给其他行人足够的空间走过就不再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了?什么时候我们不再感谢公交车司机了?什么时候在人群中推挤他人变得可以接受了?

我经常试图想象我父母成长的世界,想象没有手机、即时消息和社交媒体我们的生活会有何不同。我怎么知道该乘哪趟火车?我怎么告诉朋友我会迟到?如果书店没有我要的书怎么办?当然,对于任何超过25岁的人来说,这些都是琐碎的问题。我会问列车员该坐哪趟火车,在电话中和朋友约定见面的地点,并请书店订购我想要的书(尽管比网上订购慢)。显然,技术创造的问题是其自身的产物。

如果建立更好关系的关键是花更多时间在一起,那么为什么还要有社交网络呢?

本文译自 notoriousbfg,由 BALI 编辑发布。

[ 广告 ]
赞一个 (2)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