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身份研究通常假设人们在他们的生活故事中总是扮演主要角色。然而,有些人可能认为自己在生活故事中扮演的是“配角”或次要角色。这种自我认知可能会影响幸福感。在三项研究中,我们使用一种新的自我报告方法,显示在自己生活故事中将自己视为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之间的差异显著影响了前瞻性和回顾性的幸福感。此外,我们还表明,这一主要角色的概念与心理需求满足、自主目标追求和自我效能感相关。我们认为,这些发现有助于扩展自传评估和从叙事数据中预测幸福感的方法。

生活经历往往在事件发生后很长时间内影响人们。具有影响力的过去事件可能会被编码为自传记忆,并与当时的情感和认知一起存储,等待在回忆时被唤起。这些自传记忆,与其他关键记忆联系在一起,对一个人身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为人们利用这些记忆事件来赋予生活意义,并讲述自己的叙事故事或个人神话。叙事身份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生活中的关键记忆、事件或时期,通过情感、效能、交流、污染和救赎等叙事主题,可靠地影响幸福感结果。过去的研究还表明,叙事特征可以帮助满足一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大多数叙事研究将研究参与者视为其个人故事的作者和叙述者,当他们被要求在生活故事采访中讲述关键事件时,特定叙事主题的相对存在(相对于不存在)被编码自传记忆中。这些编码变量随后与各种幸福感测量相关。

本文采用一种更为明确的方法来评估自传记忆,将参与者置于其生活故事的假定叙述者位置,而是作为该故事的文学批评家,通过触及他们主观感知自己在生活故事中扮演主要角色与次要或背景角色的程度。我们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自传元认知视角的重要性,因为它与自主目标追求、效能、心理需求满足和主观幸福感在横断面和时间上的关联有关。我们建议,小说的主要/次要角色感知变量可能为研究人员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来研究自传记忆与幸福感结果和叙事结构的关系。我们在下文详细阐述这一观点。

研究自传记忆的方法有很多,每种方法都侧重于个体经验和个性的不同方面,通过陈述的记忆,并关注这些记忆和自我故事如何与个体幸福感相关。在此,我们讨论两种与当前研究相关的方法:叙事生活故事评估和功能方法。

叙事身份的人格研究利用自传故事的重要性,使用人们自我生成的生活故事来评估他们的身份。叙事身份研究者认为,仅仅关注人格特质层面的细节会丧失丰富的个性细节,因此,一个人的身份最好表现为自传故事或个人神话。这些自我叙事包括从记忆的过去到生活的现在到预期的未来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和情境。这种作为不断演变的故事的身份体验使个体在各种情境和社会角色中保持连续性,并在时间上提供意义制造的途径。

身份作为一个故事的概念带来了相关的文学结构,如设置、角色(次要和主要)、情节线、角色、冲突和主题,这些在小说、电视、电影等中常见。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体可能会将自己和周围的人视为故事中的角色,每个人都在一个动态的社会心理背景中演绎自己的独特叙事,文化价值观、社会互动和主观现实相互交织。这些故事元素在叙事身份中最常见的评估方法——生活故事采访中被捕捉到。

生活故事采访已成为叙事身份的标准评估工具,这有充分的理由。LSI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捕捉了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时刻,并将这些不同的记忆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叙事,映射到作者的个人历史和时间线上,以展示时间因果关系。个人生活中的这些时刻或章节包括高点、低点、转折点、童年时的有影响力的记忆、所接受或克服的挑战、主要生活转折点以及其他形成性的事件和时期。当个体参与LSI或其他叙事评估时,他们被要求反思他们的认知、情感和作为世界中的行动者的现象学体验。

一旦进行了生活故事采访并记录了参与者的回答,可以从叙事文本中编码出各种变量。这些变量通常分为四类之一:结构元素、动机主题、情感主题和整合意义制造的主题。值得注意的是,从生活故事中编码出的结构元素如复杂性和连贯性,常见的情感叙事主题如救赎和污染,以及动机主题如交流和效能,都与广泛的重要生活结果和状态可靠相关,包括心理幸福感、生活意义、社会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焦虑和抑郁,这些都是横断面和时间上的关联。

另一种研究自传记忆适应作用的方法是功能方法,关注人们如何使用这些记忆来指导或影响他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这种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不是通过编码参与者的故事或生活事件从自传记忆中提取数据,而是直接询问参与者关于这些事件和记忆的意义、功能或特质。过去的研究考察了元叙事视角,包括记忆被提取的频率,从记忆中学到的教训,参与者对自己生活故事的感觉,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了解他人的生活故事与自己的关系,以及过去的单一事件如何成为他们理解新经历的参考点。这些和其他功能/显性方法为自传过程提供了额外的见解和预测能力,传统的LSI评估方法无法达到这一点。

当前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扩展这种自传评估的法则网络,包括一种我们所知尚未直接调查的视角:我们要求参与者成为他们自传叙事的某种文学批评家,通过询问他们在生活故事中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自己是主要角色与次要或背景角色。我们使用“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这两个术语,分别表示这些差异,个体可能会在这种光谱上感知自己。在文学术语中,主要角色是那些推动情节发展的角色。他们是故事的中心人物,通过与其他角色的互动来推进自己的目标或影响变化。他们的动机和行为引导故事进入各种场景和叙事弧线。相反,次要角色对故事的影响较小。他们通常处于故事焦点的边缘,或者甚至更远离聚光灯。次要角色的行为通常与情节无关,或者仅对情节产生间接影响。他们通常不像主要角色那样被视为对故事重要。

我们认为,个体可以利用自传记忆以及当前社会环境和个人目标追求中的信息,来了解他们在生活故事中所扮演角色的显著性。他们是在有目的地朝着目标努力时扮演主要角色吗?还是在这个故事中作为次要角色或配角而远离聚光灯?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深入了解人们如何从元认知角度评估他们的生活故事。这些信息可能在叙事编码方法中无法捕捉到,但它们可能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因为个体反思自己在其生活叙事中的身份位置。

此外,我们假设这一主要/次要角色感知与自传记忆的使用和幸福感之间的联系密切相关。具体而言,我们假设将自己视为生活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可能表明个体能够主动参与并推动他们的故事和目标,从而促进心理需求的满足,包括自主性、归属感和能力感。相反,将自己视为次要角色可能反映了个人感知到的效能感较低和自主性较少,因为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对情节进展的影响较小。这种角色差异可能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心理需求的满足和自主目标追求都与幸福感密切相关。我们的研究通过调查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测试这些假设。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通过评估个体在其生活故事中感知到的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的程度,探讨了这种元叙事视角对幸福感的影响。我们假设,感知自己为主要角色与自主目标追求、心理需求满足和主观幸福感正相关。我们的研究为自传记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进一步揭示了自传记忆与幸福感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文译自 ScienceDirect,由 BALI 编辑发布。

[ 广告 ]
赞一个 (3)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