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热潮正在消退,是否预示着未来的成功?技术循环或许并不适用于AI。
硅谷的科技界最近几周过得不太顺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担心人工智能无法带来丰厚利润。自上月达到顶峰以来,推动AI革命的西方公司股价下降了15%。越来越多的观察者质疑大型语言模型的局限性,这些模型为ChatGPT等服务提供支持。大科技公司已在AI模型上投入数百亿美元,并承诺未来会有更多投入。但根据人口普查局的最新数据,仅有4.8%的美国公司使用AI来生产商品和服务,而今年初这一比例为5.4%。大约相同比例的公司计划在明年内使用AI。
与技术专家轻声讨论这些问题,他们会用失望和怜悯的目光看着你。你没听说过“炒作周期”吗?这是研究公司Gartner推广的一个术语,在硅谷是常识。新的热门技术在经历了一段不理智的狂热和过度投资后,会进入“幻灭低谷”,情绪转冷。每个人都开始担心技术的采用速度太慢,而利润难以获得。然而,正如昼夜交替,技术会卷土重来。伴随狂热浪潮的投资促成了基础设施的巨大建设,从而推动技术走向主流采用。炒作周期能否成为全球AI未来的有用指南?
炒作周期确实有助于解释一些较老技术的发展。火车是一个经典例子。19世纪的英国被铁路热潮所吸引,从查尔斯·达尔文到约翰·斯图尔特·密尔都希望获得丰厚回报,纷纷将资金投入铁路股票,导致股市泡沫。随后发生了崩盘。但铁路公司利用在狂热期间筹集的资本,铺设了轨道,将英国上下连接起来,并改变了经济。炒作周期完成。最近,互联网经历了类似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这项技术充满热情,未来学家预测几年内每个人都会在网上购物。2000年市场崩溃,导致135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倒闭,从garden.com到pets.com。然而,更重要的结果是,当时电信公司已在光纤电缆上投资数十亿美元,这成为了今天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虽然AI尚未经历与铁路或互联网相同规模的崩溃,但目前的焦虑仍有人认为是其即将全球统治的证据。经济评论员Noah Smith表示:“AI的未来将像其他技术一样。基础设施的大量昂贵建设之后,人们会意识到他们并不真正知道如何有效利用AI,接着会慢慢复苏。”
这是否正确?也许不然。首先,AI本身的各个版本几十年来经历了炒作和失望期,学术参与和投资的增减伴随而来,但并未进入炒作周期的最后阶段。20世纪60年代对AI充满了兴奋,包括早期聊天机器人ELIZA。随后在70年代和90年代经历了AI寒冬。直到2020年,AI研究兴趣在生成式AI出现前仍在下降。
还有许多其他影响深远的技术并未遵循炒作周期。云计算从无到有,几乎没有经历狂热或崩溃。太阳能似乎也在如此发展。社交媒体也是如此。像Myspace这样的公司可能会被淘汰,早期也有人担心是否能盈利,但消费者采纳率一直在增加。反过来,许多技术从狂热到恐慌,但没有(或尚未)以任何有意义的形式回归。还记得Web3吗?一度人们猜测每个人家里都会有3D打印机。碳纳米管也曾引起轰动。
故事只能说明到这里。不幸的是,测试炒作周期是否是一种经验规律并不容易。宾夕法尼亚大学的Ethan Mollick指出:“由于基于情绪的数据,很难明确说明。”但我们尝试做出明确的说明,扩展了投资者Michael Mullany在2016年进行的工作。《经济学人》收集了Gartner的数据,后者几十年来一直将数十种热门技术置于它认为适合的炒作周期中。然后我们补充了自己的数据分析。
结果发现,炒作周期实际上很罕见。追踪突破性技术的发展,只有少数——大概五分之一——从创新到兴奋再到失望,最终被广泛采用。许多技术在没有经历这种过山车般的旅程中就被广泛使用。还有一些技术从繁荣到崩溃,但没有再度复兴。我们估计,所有陷入幻灭低谷的技术中,有六成未能再次崛起。我们的结论与Mullany先生的相似:“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技术趋势只是昙花一现。”
AI仍可能改变世界。某个大型科技公司可能会取得突破。企业可能会意识到这项技术带来的好处。但目前,大型科技公司面临的挑战是证明AI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价值。成功并无保证。如果你必须依靠技术历史来预测AI的未来,炒作周期并非完美的指南。更好的描述可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PREV : 今日好价 0820
NEXT : 缺镁可能导致DNA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