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献对mRNA疫苗的观点从“奇迹药物”到“质疑安全性”经历了巨大转变。

新冠疫情由新冠病毒(SARS-CoV-2)引发,最早于2019年底在中国武汉被发现。疫情迅速蔓延,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3月11日宣布新冠为全球大流行病。几乎与此同时,疫苗研发迅速推进,短短一年内就有疫苗获准紧急使用。不幸的是,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国际竞争,导致三国竞相宣称各自的疫苗最有效、最安全。美国主要依赖的疫苗技术随后引入了欧盟。

全球范围内,针对新冠的疫苗技术主要有三种。最安全且争议最小的是蛋白质亚单位疫苗,它通过使用蛋白质亚单位并结合佐剂,来增强免疫反应。此技术已应用于多种疫苗,不具争议,通常被称为佐剂疫苗。Novavax疫苗就是一个例子。相对有些争议的是载体疫苗,使用病毒载体(通常是腺病毒)将DNA注入细胞,进而产生mRNA,随后生成大量蛋白质,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某些载体疫苗与血栓形成有关,像中国的科兴、俄罗斯的Sputnik和印度的Covaxin都属于这类疫苗。而争议最大、文献中分歧最大的则是mRNA疫苗。目前,只有两款mRNA疫苗获批使用:Pfizer-BioNTech疫苗和Moderna疫苗。文献中,Pfizer-BioNTech疫苗常被称为BNT162b2,Moderna疫苗则常被称为mRNA-1273或CX-024414。这两款mRNA疫苗使用了包裹在脂质纳米颗粒中的修饰mRNA编码SARS-CoV-2刺突蛋白。与佐剂疫苗和载体疫苗不同,mRNA疫苗在新冠之前从未在人类中使用过,唯一相关的临床试验是一项未完成的mRNA流感疫苗研究。

不知何故,美国选择大力投资于mRNA疫苗,而非其他更有研究基础的疫苗技术。由于三大国的竞争,任何国家都不愿承认其疫苗项目存在问题。不幸的是,这种政治因素渗入了科学文献中。

研究回顾了2020至2024年间关于mRNA疫苗安全性的文献,并将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2020年到2021年底的文献声称mRNA疫苗完全没有严重不良事件;2022年1月至8月的文献承认了一些不良事件,但仍称其为“奇迹药物”;从2022年9月到2024年4月,文献对mRNA疫苗的态度则转为高度怀疑。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回顾代表每个阶段的文章,来探讨这一转变的原因。

结论:
* 从2020到2024年,科学文献对mRNA疫苗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早期文献存在明显偏向,旨在推动尚无人体试验数据的实验性疫苗,背后有经济和政治动机。
* 即便在2022年不良事件报告激增时,文献仍将其淡化为极其罕见。
* 尽管存在利益冲突,如疫苗生产商发布宣传自家疫苗的文章,但这些文章仍被发表在知名期刊上。
* 直到2022年底,文献中才首次出现对mRNA疫苗的批评,且随着时间推移,要求彻底测试其安全性的呼声越来越大。
* 短短三年间,西方医学研究对mRNA疫苗的态度急剧转变,暴露了研究体系的严重漏洞。

早期的科学文献因社会、政治因素及企业利益过大而存在偏见,未能如实报告SAEs(关于严重不良事件)。直到最近一年,科学家才得以发表承认mRNA疫苗存在大量SAEs的文章,包括但不限于神经系统并发症、心肌炎、心包炎和血栓形成。这提醒我们,科学在评估健康风险时应完全客观,但往往会受到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本文译自 DOI,由 BALI 编辑发布。

[ 广告 ]
赞一个 (10)

PREV :
NEXT :

费拉懦夫 2024年10月13日 07:49 / 加拿大1楼
2021年mRNA疫苗全面上市前,我主要担心脂质小球会轻松透过血脑屏障的问题,因为如果mRNA在神经细胞中表达,我觉得那可就是免疫性脑病了。作为非生物医学专业的外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相关文献表明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我才敢打,就当是效力特别强的结合疫苗了,当然还要损失一点肌肉细胞。不过到是没啥严重副作用,也算幸运。
最后一针是我2022年秋天的时候,因为当时我预测开完大会后会逐步放开,趁价格还没起来买了东京中转回国过年的机票,提前打好新冠和流感疫苗为旅途做准备,这之后就再没打过。最后虽然顺利成行,还趁着游客少刷了两周目东京及周边,但当年并没有逐步而是一夜间放开管控,我同学说老家一包小儿退热颗粒卖20,也是让我大跌眼镜至今记忆犹新。
#12602858 / 举报 / OO [53] / XX [28]
蛋友1700534f46802 2024年10月13日 11:56 / 局域网2楼
其实怀疑mRNA的声音一直都有啊,问题是当时美国主管防疫的卫生专家福奇压住了这些舆论并阻止相关论文发表,等到他下台后才有媒体爆出来。
#12603320 / 举报 / OO [31] / XX [4]
月风 2024年10月13日 17:44 / 福建省莆田市3楼
新技术受到质疑多也正常
#12604013 / 举报 / OO [6] / XX [6]
Darkgugu 2024年10月13日 20:00 / 4楼
@月风 这是应该的
#12604222 / 举报 / OO [3] / XX [3]
飞行音 2024年10月13日 20:28 / 北京市5楼
只有大规模应用才会暴露更多问题
#12604286 / 举报 / OO [2] / XX [3]
蛋友17002a49681a6 2024年10月14日 16:16 / 上海市6楼
其实呢?这些怀疑都是正确的。在人群中,都已经发生了类似的案例。只是,就纯粹不良反应而言,发生率还是极低的。但是,对于统计数据,只是小数点后面的一个小小的数字。对于个人,确是一座山!一辈子而已!
#12606554 / 举报 / OO [5] / XX [2]
牛排爱喝水 2024年10月17日 06:19 / 澳大利亚7楼
特殊时期的特殊选择罢了

大家就当自愿参加大规模临床试验, 为科学做贡献了吧



#12613695 / 举报 / OO [0] / XX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