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献对mRNA疫苗的观点从“奇迹药物”到“质疑安全性”经历了巨大转变。

新冠疫情由新冠病毒(SARS-CoV-2)引发,最早于2019年底在中国武汉被发现。疫情迅速蔓延,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3月11日宣布新冠为全球大流行病。几乎与此同时,疫苗研发迅速推进,短短一年内就有疫苗获准紧急使用。不幸的是,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国际竞争,导致三国竞相宣称各自的疫苗最有效、最安全。美国主要依赖的疫苗技术随后引入了欧盟。

全球范围内,针对新冠的疫苗技术主要有三种。最安全且争议最小的是蛋白质亚单位疫苗,它通过使用蛋白质亚单位并结合佐剂,来增强免疫反应。此技术已应用于多种疫苗,不具争议,通常被称为佐剂疫苗。Novavax疫苗就是一个例子。相对有些争议的是载体疫苗,使用病毒载体(通常是腺病毒)将DNA注入细胞,进而产生mRNA,随后生成大量蛋白质,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某些载体疫苗与血栓形成有关,像中国的科兴、俄罗斯的Sputnik和印度的Covaxin都属于这类疫苗。而争议最大、文献中分歧最大的则是mRNA疫苗。目前,只有两款mRNA疫苗获批使用:Pfizer-BioNTech疫苗和Moderna疫苗。文献中,Pfizer-BioNTech疫苗常被称为BNT162b2,Moderna疫苗则常被称为mRNA-1273或CX-024414。这两款mRNA疫苗使用了包裹在脂质纳米颗粒中的修饰mRNA编码SARS-CoV-2刺突蛋白。与佐剂疫苗和载体疫苗不同,mRNA疫苗在新冠之前从未在人类中使用过,唯一相关的临床试验是一项未完成的mRNA流感疫苗研究。

不知何故,美国选择大力投资于mRNA疫苗,而非其他更有研究基础的疫苗技术。由于三大国的竞争,任何国家都不愿承认其疫苗项目存在问题。不幸的是,这种政治因素渗入了科学文献中。

研究回顾了2020至2024年间关于mRNA疫苗安全性的文献,并将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2020年到2021年底的文献声称mRNA疫苗完全没有严重不良事件;2022年1月至8月的文献承认了一些不良事件,但仍称其为“奇迹药物”;从2022年9月到2024年4月,文献对mRNA疫苗的态度则转为高度怀疑。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回顾代表每个阶段的文章,来探讨这一转变的原因。

结论:
* 从2020到2024年,科学文献对mRNA疫苗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早期文献存在明显偏向,旨在推动尚无人体试验数据的实验性疫苗,背后有经济和政治动机。
* 即便在2022年不良事件报告激增时,文献仍将其淡化为极其罕见。
* 尽管存在利益冲突,如疫苗生产商发布宣传自家疫苗的文章,但这些文章仍被发表在知名期刊上。
* 直到2022年底,文献中才首次出现对mRNA疫苗的批评,且随着时间推移,要求彻底测试其安全性的呼声越来越大。
* 短短三年间,西方医学研究对mRNA疫苗的态度急剧转变,暴露了研究体系的严重漏洞。

早期的科学文献因社会、政治因素及企业利益过大而存在偏见,未能如实报告SAEs(关于严重不良事件)。直到最近一年,科学家才得以发表承认mRNA疫苗存在大量SAEs的文章,包括但不限于神经系统并发症、心肌炎、心包炎和血栓形成。这提醒我们,科学在评估健康风险时应完全客观,但往往会受到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本文译自 DOI,由 BALI 编辑发布。

[ 广告 ]
赞一个 (10)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