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研究揭示,穷人、年轻人、女性和教育程度较低者更倾向于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新闻,而非“公正”报道。这反映了社会权力结构如何影响新闻偏好。
一项新鲜出炉的研究发现,那些社会中相对弱势的人群——比如贫困者、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年轻人以及女性——往往不太青睐所谓的“公正”新闻。他们更愿意选择与自己立场相符的报道。这听起来有点意外,毕竟谁不希望新闻如实反映世界呢?可现实是,人们的选择常常跟他们嘴上说的并不一致。
想象一下:新闻应该像一面镜子,照出世界的本来面目。Fox News这样的媒体也深谙这一点,二十年来打着“公平与平衡”的旗号。“无畏无偏”“兼容并包”“值得信赖的新闻”——这些口号都在向你承诺:我们给你的,就是最真实的故事。可数据告诉我们,大多数人打开电视时,选的不是枯燥的C-SPAN,而是那些能挠到他们痒处的频道。社会科学研究早就发现,人们更爱听跟自己信念合拍的内容。那么,到底哪些人会坦然承认自己偏爱这种“有立场”的新闻呢?
答案可能藏在“权力”这个词里。如果你站在社会顶端,“公正”新闻或许会让你感到威胁——它可能揭露你不想公开的秘密,激起底层民众的不满。可如果你属于弱势群体,这种“公正”新闻又像是现有权力体系的代言人,讲的故事总在维护那个把你压在底层的系统。比如,一个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单亲妈妈,可能觉得主流媒体的“中立”报道压根儿没触及她的生活痛点,反而是某些立场鲜明的新闻更能说出她的心声。
这正是《国际传播杂志》最新论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文章标题很长——“谁想要公正新闻?调查40国中影响公正偏好的因素”——由Camila Mont’Alverne、Amy Ross A. Arguedas等一众学者联手完成。他们调研了40个国家的8万人,试图搞清楚哪些因素在左右人们对“公正”新闻的态度。研究依托的是2020年牛津路透研究所的《数字新闻报告》,覆盖了欧洲、亚洲、拉美、非洲的多个地区,连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没落下。
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嘴上说喜欢“公正”新闻,但有几类人却更倾向于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报道。首先是那些政治热情高涨、意识形态鲜明的人——这不难理解,没啥立场的人自然不会去追捧偏激的新闻。其次是年轻人,尤其是依赖社交媒体获取信息的那群,他们可能觉得传统媒体太“老派”,不够贴近他们的世界。还有女性,以及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他们往往感到“公正”新闻并没真正为他们发声。
以美国为例,这种倾向更加明显。美国的自由派在40国中对“公正”媒体的支持度高居榜首,这多半跟特朗普时代有关——他们把媒体视为对抗政府的武器。而保守派则正好相反,排名第二更爱意识形态挂钩的媒体,像Fox News这样的,成了他们对抗“假新闻”的堡垒。这种两极分化在全球并不常见,左派通常对中立报道更怀疑。
国家间的差异也很耐人寻味。在民主质量较低、新闻来源多样化的国家,人们更倾向于抛弃“公正”新闻。比如在肯尼亚和土耳其,人们平均使用13个新闻来源,远超英国的4个,结果只有29%和34%的人喜欢“无立场”的新闻,而英国高达62%。这可能因为,新闻生态越丰富,越容易找到与自己合拍的声音,而单一市场——比如BBC主导的英国——更容易让人接受“公正”的标签。
研究还发现,社会弱势群体——女性、年轻人、低收入者和低教育者——对传统新闻规范的认同感更低。他们可能觉得,这些“公正”报道只是披着中立外衣,却偏向精英阶层。比如,对一个低收入社区的报道,可能只聚焦数据和政策,却忽略居民的真实挣扎。相反,那些有立场的新闻,反而可能更公平地呈现他们的生活。
Mont’Alverne告诉我,这项研究让她意识到,人们想要“有立场”新闻的理由千差万别——有人出于政治驱动,有人只是想看到自己的影子。她说:“这提醒我们,得认真倾听观众对新闻的看法,而不是光凭学者或从业者的假设。”
所以,“公正”新闻到底意味着什么?它不是新闻业的铁律,而是因环境而变的产物。或许对某些人来说,“无立场”只是“符合主流”的代名词;而对另一些人,它可能是改变的希望。最终,新闻机构得自己掂量,怎么讲故事才能真正抓住人心。
本文译自 Nieman Journalism Lab,由 BALI 编辑发布。
数据加载中...BIU...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