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遗产涵盖社交媒体、虚拟货币等,关乎身份与记忆。专家建议列清单、指定执行人,应对平台限制与隐私挑战。

我们常把遗产想成房子、钱财或珠宝,但如今,数字遗产同样重要,甚至承载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从社交媒体账号到云端存储的照片、视频,再到健康应用的追踪数据,这些数字痕迹勾勒出我们的喜好、习惯和人生片段。比如,亲人去世那天听的歌单,可能藏着他们的心境。然而,这些“数字遗骸”在身后如何处理,却鲜有人规划。

数字遗产大致分为两类:有经济价值的数字资产和无金钱价值但情感深厚的数字存在。前者包括域名、线上银行账户、虚拟货币,甚至变现的社交媒体账号;后者则涵盖照片、聊天记录、社交平台简介等。比如,Spotify的年度歌单或Netflix的观看记录,记录了我们日常的点滴偏好。还有一类数据常被忽略,比如谷歌搜索记录或健康应用的步数统计,它们看似琐碎,却能勾起亲人对逝者的回忆。

更复杂的是,数字遗产还包括身后预设信息或AI生成的虚拟形象。这些新兴形式让问题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触及身份、隐私与企业控制的伦理困境。谁有权访问、删除或改编这些数据?没有明确计划,亲人可能无法触及这些数字记忆。

2017年,我参与制定了数字遗产规划的建议。首先,列出所有账号和资产清单,记录用户名和密码,最好将个人内容下载到本地存储。其次,书面记录偏好,明确哪些内容应保留、删除或分享,以及与谁分享。使用密码管理器安全存储和分享信息是个好办法。还可以指定一位数字执行人,赋予其法律权限来执行你的遗愿,最好咨询律师。此外,部分平台提供遗产功能,如脸书的遗产联系人、谷歌的非活跃账户管理器或苹果的数字遗产工具,值得善加利用。

若亲人未留下计划,麻烦就来了。平台的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通常只允许账户持有人访问,获取权限往往需要死亡证明等文件,即便如此,也可能仅限于下载或关闭账户。亲人只能通过搜索线上痕迹、尝试账户恢复工具或翻找私人文件来寻找线索,这些方法费时费力且未必有效。

现有平台政策在处理数字遗产时明显不足。不同平台的标准不一,大多仅限于纪念账户或删除选项,忽略了如听歌习惯等更隐形但珍贵的数据。更糟的是,若数据脱离原始平台,比如从脸书下载的照片,失去了评论和互动,便丧失了社交意义。新兴的AI虚拟形象则带来新挑战:这些“数字遗骸”可能被企业无限期存储,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

这种现状凸显了个人所有权与企业控制间的矛盾。澳大利亚标准协会和新南威尔士州法律改革委员会已开始关注,试图制定统一框架,解决平台标准不一和用户访问难题。管理数字遗产不仅是个人事务,更关乎数字治理的未来。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提前规划,更要反思塑造我们数字身后事的基础设施与价值观。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BALI 编辑发布。


王摸鱼夏款T恤第二波发布,有粉色和无图速干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