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脆弱自恋与童年不安全依附有关,忽视或虐待可能催生防御性自恋,影响亲密关系。支持父母养育是关键。

如今,“自恋”成了网络热词,随手一指,很多人就被贴上标签:前任、父母,甚至办公室里的“反派”同事,似乎都逃不过这个词。然而,真正了解自恋的人会发现,它远不止社交媒体上的戏谑称呼。极端的自恋是一种罕见的精神健康问题,被称为自恋型人格障碍,但更多时候,它表现为一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性格特质。与高度自恋的人相处,往往让人心力交瘁,也让人不禁好奇:他们为何会变成这样?

我们团队最近完成了一项荟萃分析,汇总了33项研究、超过一万名参与者的数据,探索自恋与成人依附风格的关系。结果揭示了一个重要线索:脆弱自恋可能与童年的不安全依附经历密切相关。

自恋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浮夸型自恋最为人熟知,表现为张扬、强势和支配欲,像是舞台上的主角,总是引人注目。而脆弱型自恋则截然不同,内向、敏感、缺乏安全感,表面自大却掩盖着脆弱的自尊。两者的核心都有对抗性特质,比如自以为是、操控他人和缺乏同理心,这也解释了他们为何常在人际关系中制造麻烦。尤其脆弱型自恋者,在恋爱中可能更具破坏力。他们可能先用“爱的轰炸”让人沉迷,随后突然“失联”或“若即若离”,还更容易对伴侣不忠,甚至诉诸暴力。一项研究显示,他们的恋情满意度普遍较低。

要理解自恋者的行为,依附理论提供了一把钥匙。这套理论认为,童年与主要看护者的互动会塑造我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进而影响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如果童年充满爱与支持,我们往往形成安全依附,拥有健康的自我认知,成年后更容易建立稳定关系。但如果童年经历忽视、不稳定或虐待,就可能形成不安全依附,分为三种类型:痴迷型依附者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渴望伴侣的肯定,害怕被抛弃;疏离型依附者高看自己却低看他人,倾向于独来独往,难以建立深层联结;恐惧型依附者对自我和他人都有负面看法,既渴望亲密又害怕受伤,常在关系中反复推拉。

我们的研究发现,自恋总体上与三种不安全依附风格有关,但细看之下,模式更有趣。脆弱型自恋与痴迷型和恐惧型依附有较强的关联,而浮夸型自恋则几乎没有这种联系。这暗示,童年的不稳定关系可能在脆弱型自恋的形成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比如,一个在忽视或虐待中长大的孩子,可能发展出脆弱自恋作为一种防御机制,用表面的自大掩饰内心的不安。

这是否意味着不安全依附直接导致了脆弱自恋?答案没那么简单。我们的研究是相关性分析,只能揭示联系,而非因果。要确认因果,还需长期追踪的纵向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痴迷型和恐惧型依附可能是脆弱自恋的重要风险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依附风格并非一成不变。像模式疗法或情感焦点疗法这样的治疗方式,可以帮助人们修复童年创伤,培养更健康的关系模式,这对脆弱型自恋者尤为有益。比如,一个在童年被忽视的人,可能通过治疗学会信任他人,逐渐放下防御性的自恋倾向。

更重要的是预防。澳大利亚的儿童虐待率令人担忧,情感虐待、身体虐待和忽视都与脆弱自恋的形成有关。支持父母和看护者学会有效养育,建立与孩子的稳固依附关系,才能从根源上减少问题。家庭若能及时获得免费的心理健康支持,孩子就能在创伤影响成年关系前得到疗愈。这不仅关乎个人幸福,也关乎下一代的成长。

放任不管的后果显而易见。自恋不仅影响个人,也波及周围的人。通过理解它的根源,我们或许能找到更好的解决之道。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BALI 编辑发布。


王摸鱼夏款T恤第二波发布,有粉色和无图速干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