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发现,大多数“精疲力竭”并非因工作,而是生活本身。

提到“精疲力竭”或“情绪耗竭”,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加班太多、工作压力太大,或者被同事和上司搞得心力交瘁。但一项出人意料的新研究表明,真正因为工作而感到“被榨干”的人,其实只是少数。

这项由挪威科技大学主导的研究,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对“精疲力竭”这一现象的理解方式,也会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更有效地预防它。

在参与调查的800多名挪威职场人士中,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认为,工作是他们感到筋疲力尽的主要原因。

研究团队提出,日常生活中更广泛的压力源,往往才是人们走向崩溃的根本动因,而并非仅仅局限于工作场所。

“经历精疲力竭的人,通常会描述一种日复一日的压力状态,它最终演变成一种类似抑郁的情绪。”心理学家Renzo Bianchi这样解释,“你可以把它称作生活中的‘抑郁性压力’。”

这项研究以813位在职者为样本,其中一些人报告了自己曾有过精疲力竭的感受。研究人员分析了他们自我感知的压力来源,并将之与情绪耗竭、普遍心理困扰等指标进行对比。

确实,研究发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与精疲力竭有关。但令人惊讶的是,一些我们以为与“烧尽”密切相关的工作因素,比如同事支持和职位稳定性,其实更可能影响的是广义上的心理压力,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绪耗竭。

最令人意外的或许是,只有27.7%的“精疲力竭”者将责任归咎于工作本身。

事实上,这也不是首次出现类似的发现。研究人员指出,所谓“烧尽”,以及它的诱因,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路径和机制。

“对于那些本身焦虑倾向更强的人来说,过度担忧和紧张可能会耗掉大量能量,而这一切并不一定源于他们的工作。”Bianchi解释道。

“我认为,我们非常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这个现象,尤其是人格特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一直担心事情会出错,是一种彻底的情绪消耗。”

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对“精疲力竭”的定义,是一种由慢性工作压力引发的状态,表现为:极度疲惫或缺乏能量,对工作的疏离甚至厌恶,以及专业表现的下降。

这个定义自美国心理学家Herbert Freudenberger在20世纪首次提出“burnout”一词以来就一直沿用。当时,它专指那些从事照护性工作的群体,比如医生或护士,后来才逐渐扩展到各行各业。

不过,眼下这项研究的作者认为,是时候重新审视这个定义了。只有跳出“工作场所”的框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识别“精疲力竭”的真实根源,并找到真正有效的应对方式。如果问题的根子本就不在工作上,那一味优化职场环境就像在错的地方贴创可贴,治标不治本。

不可否认,情绪耗竭确实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在某些情况下确实与工作压力相关。但研究者提醒,导致“烧尽”的还可能是家庭问题、健康状况恶化,甚至经济困难。

当然,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可以在职场中采取的预防措施,比如提升职位的稳定性、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增强员工的自主性,以及寻找真正热爱的事业——当然,这需要一点运气。

“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所以并非所有人都能承受更高强度的职场压力。”Bianchi说,“但无论如何,找到有意义的工作,并为之努力,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BALI 编辑发布。


王摸鱼夏款T恤第二波发布,有粉色和无图速干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