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用大数据分析中药与蛋白质关联,但结果远不足以证明中医科学有效。

人们总喜欢看到怀疑者被“打脸”的时刻,尤其是当民族自豪感在背后鼓动。2023年11月3日,《南华早报》登出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标题:“科学家发现传统中医基于复杂蛋白网络——领先现代科学三千年。”言外之意,是中医终于“扬眉吐气”,让那些称它为“伪科学”的声音无地自容。

这背后的研究确实登上了《科学进展》期刊,也的确运用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大数据分析。但它的复杂性也让普通人难以理解,而对中医持不同立场者则更容易或盲目拥抱,或一笑置之。

首先需要指出,这项研究只关注了中医中的草药部分,忽略了针灸、气功、拔罐等其他广泛流传的治疗方式。声称这项研究“证实”了整个中医体系的科学性,显然是误导。

研究者并没有对某种草药进行临床试验或实验室验证,他们只是用计算机构建了三份列表:一种是症状,一种是与这些症状相关的蛋白质,一种是中医常用草药。接着他们试图在这些数据之间建立关联:一种药是否与某种症状关联的蛋白质产生化学作用,从而解释这种药能“治病”的可能性。

看起来逻辑自洽:发烧时某些基因被激活,产生特定蛋白质,如果某草药中的化学成分常常与这些蛋白质互动,那可能说明这种药确实有效——哪怕古人并不知道背后的原理。问题是,这样的研究容易生成“漂亮但虚幻”的网络图,在巨量的数据中寻找关联并不难,但“有关联”并不等于“有因果”。

研究初步聚焦了174种与至少20种蛋白质有关的症状,最终只有108种症状与蛋白质形成的关联超过随机概率。而每种草药平均含有62种潜在活性物质,每种化合物又可能与70种蛋白质发生作用。这就像一张航空公司航线图,密密麻麻地从一座城市连向全球,看起来庞大而复杂,实际却难以理清哪一条航线才是通向“治疗”的那一条。

研究者试图用实际数据验证他们的模型。他们选取了近2000名住院肝硬化患者,从病历中提取症状与开具的中药组合,并通过比较不同药方组患者恢复速度来判断哪种药更有效。大多数人服用16到18种草药,结果显示,在888个药物-症状组合中,只有86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疗效。这一比例不足10%,即便考虑样本量不足的问题,也难以让人满意。

研究者承认这项研究的局限性:症状与蛋白质、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非常“嘈杂”,数据并不清晰。更别说肝硬化病人并不能代表普遍人群,而且没有人被随机分配到无效草药或安慰剂组——所有人都接受了中医医生根据经验配出的药方。换句话说,这些药方本该有效,但大多数却没能显现疗效。

更深层的问题还在于:从基因与蛋白质来预测疗效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的,有些基因检测已被临床采纳,但也有很多声称精准预测的研究最后被证伪。这不是什么“轻松破解”的密码。

要评价这项研究,就不能只看它那“理论精巧”的数据图谱,还必须回到我们对中医整体的理解框架中。

尽管名称中带有“传统”二字,但如今我们所知的中医,其实并不那么古老。它的现代形态,是上世纪中叶毛泽东推动的一次“再创造”。在那个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尤其是城市以外的广大农村,毛泽东决定将民间散落各地的草药方术重新整合包装,培训“赤脚医生”,以应对基层医疗的巨大缺口。讽刺的是,毛本人并不相信这些疗法的科学性,却深知其宣传与实用价值。

与现代医学最大不同的是,中医以“症状”为核心,而非以“疾病”为对象。研究作者自己也承认:“由于中医缺乏‘疾病’的概念,因此难以与现代生物医学文献对接。”这颇为讽刺,因为很多中医支持者常批评现代医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实际上,中医对症状的关注往往忽略病因,而其理论基础中的“气”的概念,迄今无一丝实证依据。

此外,草药本身的不确定性也是中医的一大问题。一个药方中可能含有几十种化合物,具体成分因地域、采摘时间而千差万别。买一片阿司匹林,你知道服用的是确切剂量的水杨酸衍生物;而煮一锅柳树皮茶,你只知道喝下去的是一堆化学成分的混合物。你若一口气扔16种草药进壶里,不如顺便再加一把厨房水槽。

再加上一些研究造假的记录,更加令人警惕。几年前,中国药监局揭露了大范围临床数据造假,几乎所有中国本土的针灸试验都得出“有效”结论,然而这些结果却与世界其他地方的研究相矛盾。任何治疗手段都不可能总是“灵验无比”。

因此,靠一篇数据挖掘的文章来“替中医正名”,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中医支持者总喜欢以青蒿素作为“中医成功”的代表。然而正如药剂师Scott Gavura在《科学医学》网站指出的那样,青蒿素是现代科学提炼的胜利。的确,古代文献提到用青蒿泡茶治热症,但这种方法太快被身体代谢掉,容易复发。真正解决问题的是诺华制药公司,将其衍生物青蒿醚与卢米芬特林结合成药,才成就了今日有效的抗疟疾药物。

这说明,植物可以是药物开发的起点,但绝不是终点。抽象的图谱无法替代真实的临床经验,历史也不该被浪漫化成盲信。

我们不必否定植物,但我们也不能放弃科学。科学不是给传统“翻案”,而是让我们看清真相。中医的“科学基础”,还远未站稳脚跟。

本文译自 McGill University,由 BALI 编辑发布。


王摸鱼夏款T恤第二波发布,有粉色和无图速干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