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鲁威人》胯部三角形揭示人体与宇宙共通的几何法则。

意大利的天才博学者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以《蒙娜丽莎》闻名于世,但他在几何学上的造诣同样超越时代。

1490年,他创作了著名的《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试图描绘“理想人体”的比例。然而,为什么手臂和双腿会采用如此特殊的数值安排?500多年来,没有人能真正解释这个谜。

如今,一位伦敦牙医Rory Mac Sweeney声称,他终于揭开了答案。

达芬奇画作藏在胯下的秘密

这幅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图像,灵感部分来自古罗马建筑师Vitruvius,他曾认为完美的人体应能被同时放进一个圆形与一个正方形。Da Vinci在图中让双臂平伸、双腿并拢时恰好适合正方形,而当双臂举起、双腿分开时,又恰好能落入一个圆中。

长期以来,最流行的解释是,达芬奇依据了“黄金比例理论”。但仔细测量后,人们发现比例并不完全吻合。

Mac Sweeney指出,谜底其实就隐藏在最显眼的地方——《维特鲁威人》的胯部。他发现,那里暗藏着一个正三角形,这或许是破解这幅艺术史上“最神秘又被分析最多的作品”关键。

达芬奇画作藏在胯下的秘密

达芬奇在自己的笔记中提到过这个细节:“当你分开双腿……并举起双臂,直到手指触到头顶的延长线……双腿之间的空隙会形成一个正三角形。”

Mac Sweeney将这个三角形代入计算,发现双脚的分布与肚脐的高度形成了大约1.64到1.65的比例。这与后来在1917年才正式确立的“四面体比例”1.633极为接近。

这种比例用于描述球体的最佳堆叠方式。例如,将四个球体以最紧密的形式组成一个金字塔,从球心量出的高度与底边比例就是1.633。

Mac Sweeney对这个数字异常敏感,因为牙科中也有类似的三角形原理——Bonwill三角形,用于确定人类下颌的最佳咬合位置,它的比例同样是1.633。

达芬奇画作藏在胯下的秘密

他认为这绝非巧合。就像矿物、晶体以及自然界其他生物结构一样,人类的下颌和身体某些部位可能天然遵循四面体几何,这种结构能最大化机械效率。

如果这种比例在人体不同部位重复出现,Mac Sweeney认为,这说明“人体解剖结构是依循几何法则演化的,而这些法则支配着宇宙中最优的空间组织方式。”

如果他的推论正确,那么达芬奇在绘制《维特鲁威人》时,或许无意间触碰到了一个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几何真理。

“那些出现在晶体结构、生命建筑、甚至Fuller坐标体系中的几何关系,也似乎被编码在人类的比例之中,”Mac Sweeney写道,“这意味着达芬奇凭直觉洞察了现实的数学本质。”

其他科学家是否会认同他的发现还有待观察。但达芬奇在笔记中提到正三角形这一事实,似乎暗示了一个被忽视了五个世纪的真相——维特鲁威人胯下的空间,确实藏着关键答案。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BALI 编辑发布。


王摸鱼夏款T恤第二波发布,有粉色和无图速干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