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电视机的时空轨迹
Junius @ 2013.06.14 , 01:16 下午[-]
比起1839年出生的照相机,电视机相对还算是个新发明,它是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化支柱之一。就算你这辈子都没看过,没买过一台电视机,你的生活也无可避免地,多少受到点它的影响。它曾通过电波,让肥皂剧和搞笑节目横扫整个流行文化,新闻节目(特别是有线电视新闻)可以立刻把突发新闻传递到不同的国家,这早已成为日常之事。就算对于广告商来说,2000后的新一代看电视的行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大部分业主还是会在客厅里摆上一台大电视。
60年来,电视机一直担负着新闻播报员的角色,虽然已经很少有人会在晚上7点围坐在电视机前等着「勤政-民安-外夷苦」的连续剧。就算在所谓「新兴市场」国家,电视机也是随处可见:电视剧很便宜,它的娱乐和催眠功能使得电视机无处不在。
但,电视机是怎么走到今天的,它将走向何方?时光飞逝,感觉昨天我们还在一起围观特丽珑的犀利,现在只有独赏一块手机屏幕的寂寞。
故事从1950年代开始
电视机的核心技术,可以追溯到19世纪(如果较真起来,可以挖到更早)。但电视机的爆发和普及,应该是从1950年算起。战后世界经济复苏,地球人只要不打仗就能长肉,在美国,黑白电视机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早在1928年,电视台和电视信号播送就已经存在了,不过信号很弱,分辨率也只有48线,而且几乎没有电视设备能用来接收信号。在1938年,全世界加起来,大概也只有200台电视机,大部分都是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分辨率和格式。而电视机的真正普及,得到1948年,美国的RCA公司量产了第一台民用电视机:RCA 639TA RCA 630TS。
[-]
RCA 630TS, 第一台量产电视机
630TS净重38.5公斤,一个10英寸的黑白CRT显像管。标价435美刀——几乎和一辆新车差不多,而且还卖疯了。伴随着电视台的兴起,美国迎来了电视时代。
登上舞台
早期美国电视台通过VHF和UHF无线电信号播送电视节目,采用是NTSC标准(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的缩写)。NTSC标准起草与1940年,并在1953年修订以同时适应彩色电视信号和兼容黑白电视信号。NTSC标准从1953年成型以后,和美国宪法一样,美国人就没想有去改它的必要,一直用到2009年和2011年正式废止。
小编按:感谢外国网友补充,因为美国的供电是110V/60Hz,所以NTSC的59.97的刷新率可以帮美国人剩下一个变频器的麻烦。
NTSC允许电视台播出525线分辨率的电视信号,其中483线用来「分两场」显示可见图像,每一个「扫描场」只隔行显示一半的图像,两场分别交织扫描,组成最终图像,扫描频率为每秒60次,因为一帧图像是由两个场组成的,所以NTSC格式的电视信号一秒由29.97帧组成,音频(早期是单声道)通过FM调频信号发送(没错,就和你开车听的交通广播一样)。
[-]
带场的隔行扫描画面,在逐行扫描的显示器上能看到「场纹」
最早的NTSC格式只能播送黑白图像。在电视机显像管里面,阴极管发射一束电子束扫描画面的每一线,轰击荧光粉使其发光,电视信号控制着荧光粉发光的亮度,电子束每次只扫描一个场的一条线,但是显像管速度很快,足以骗过人眼,让人眼觉得画面是连续的。随着1953年的修订,黑白电视信号升级成为彩色编码信号,用明度和色度取代了单色黑白信号,老式黑白电视机只需忽略色度信号,只用明度信号就能显示黑白画面。
色彩还原,其实是麻烦事,想用天线上面站只麻雀,信号就忽闪忽闪的VHF或者UHF无线电信号来传送彩色电视画面就更是如此。从专业演播室到家用电视,NTSC都没法保持色彩一致性,于是NTSC变成了「没法不变色」(Never The Same Color)。于是美国以外的国家,开发了各自的电视广播标准,比如我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采用的PAL制式。PAL的分辨率和扫描频率都与NTSC不同,但更重要的是,PAL可以改善NTSC的色差问题,它「分场反色混合纠错」的办法,每一行彩色扫描线会和上一行「倒相」,这样上下两场的画面颜色就会混合,以纠正错误。
[-]
三种制式的总线数、有效线数、每秒场数、每秒帧数、色彩校正
还有第三种被广泛采用的格式,叫SECAM(直译就是「内存时序色彩」(Sequential Color with Memory)),由法国人开发。SECAM亦试图纠正NTSC的色差问题,它通过分开传输红蓝信号来达到这个目的。SECAM在法国和法语区普遍流行;还有苏联人,因为他们也参与了SECAM的部分开发。PAL在余下的欧洲国家和中亚、一些南美国家采用。NTSC则用在北美、一部分南美国家和日本(日本人自说自话改了爸爸国的一点点黑色的数值,所以他们的NTSC和美国不太一样。)
[-]
不同电视制式在世界范围的分布
看电视背后的心理需求
电视把图像和声音塞进无线电信号里的技术细节,比这篇文章可要长多了,但电视技术的存在就是为了它的目的。人类从古就是爱听段子的动物,说段子可能就是人类学会的第一个本领。我们说的要比我们写和读的都要多,并把人类的文明口口相传。
一切的娱乐形式,都源自于我们对听故事的热爱。戏剧、书籍、广播还有电视,都是为了讲故事而存在的,这是人类娱乐的核心体验。电视因为跨过了大众消费能力的门槛,成为省去阅读需要脑补幻想的麻烦,把故事的画面和声音直接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从而流行开来。从现代的眼光回望1950,这个有点黑色滑稽的年代,美苏冷战爆发,核战威胁恍要成真。美国的孩子都要学着怎么在核弹飞来的时候摆个体面临终姿势(本文老外小编的老妈,1951年的人,说她在小学时候,就总被核战噩梦吓醒。)
电视机成为逃避现实的崭新设备,看看1950年代的电视节目名字,一个比一个经典:《悍媳露西》、《淘大金》、《熊孩子》、《讼师曼森》,都是这种呼唤西部牛仔精神的东西。那时候的人,和我们现在并没什么两样,都通过看好莱坞大片找点安慰。
录播技术的发明
早期的电视转播,只有直播。没有什么录好了对口型的坑爹事情,因为录像重播的技术根本还没有发明出来。
[-]
Kinescope设备
一种最早的录播设备是类似于黑胶碟的东西,但这种技术没有流行开来,因为那时候连电视台都没几个。所以,最早被广泛采用的是一种叫 Kinescope 的系统。其实,Kinescope就是一个录屏装置,用电影胶片摄影机对着电视屏幕,把内容拍下来而已。快门速度正好匹配NTSC的一秒59.97场(29.97帧),从而保证没有闪动。这也方便了电视节目的存档,而且也引发了重播,和延时播出的兴起。Kinescopes直接导致了现在美国东海岸时间和西海岸时间的电视节目播出安排。ABC电视台的《黄金时间现场》节目先在东海岸播出,用电波和同轴电缆传输倒西海岸,西海岸再用Kinescope录下来,三小时后播出。Kinescopes在1950年代被大量使用,直到录像带的兴起。
[-]
一盘1970年代的Quad带和一盘现在的miniDV磁带比较。
首先,用磁带记录有个物理极限问题,无论VHF还是UHF信号,都包含了大量信息。要在磁带上完整记录下这些信息,磁带必须以一秒125尺的速度舔过磁头。这在工程上和逻辑上都不太讲理,因为一小时的节目将产生85英里(137公里)的磁带。
解决办法就是改变信号的记录方式,在1956年,Ampex公司推出了「Quadruplex」,或者就叫「Quad」,也叫「2寸带」,叫Quad是因为它的滚盘上同时使用4个磁头,在磁带上横向记录(没错,就是横着在宽度方向写,而不是顺着磁带长度方向写。),另外还有第五个磁头负责记录声音(沿着长度方向正常记录),这样就把磁带的跑速降低到了一秒钟15英尺(38厘米)
[-]
Quad带的工作原理图
Quad磁带的确方便很多,但TMD贵啊;一小时要烧掉300美金,所以,为了省钱,电视台经常写了又擦,擦了又写,直到把黑磁带蹭成透明胶带为止。就为了省钱,造成很多1950年代晚期到1960年代的许多节目,因为老板觉得不够优秀而没有存档。想要保存节目的观众,只能用一台超8毫米胶片摄影机对着电视机拍。
但磁带技术一直在进化革新,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高效。一卷卷渐渐变成一盒盒,最有名的就是骚尼索尼的「U-matic」格式。这种便利的设备,让电视制作找到了彻底淘汰Quad的选择。
[-]
SonyBVU-800专业录像机的操作面板
但是,磁带还只是专业播出设备,还没有在观众里普及,直到VCR在1980年代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整个电视工业。
[-]
上面是Sony的Betamax磁带,下面是JVC的VHS
杰克·瓦伦蒂遇见了土匪
录像带的出现,彻底搞乱了市场,打破了消费者和制作者之间的权力平衡。U-matic制式的磁带在1971年公布,但是索尼的Betamax制式在1975年发布,而JVC的VHS制式紧接着在1976年发布,这引起了消费者的强烈兴趣,并把他们带入了自己的卧室。这也让索尼与JVC之间,发生了如同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间的标准大战。而最后的赢家,起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相对大块头的VHS录像带。Betamax虽然能提供更好的画质(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但VHS的大杀器就是: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尺寸上,JVC的都比你骚尼的长。
VHS磁带可以以标准清晰(SP)度记录2个小时的影像,或者以底画质模式(SP)记录4个小时的影像;后来JVC还能用一种EP模式记录6个小时的影像。比起来索尼的Betamax,只能记录一个小时;但索尼反应很快,马上推出了慢速记录的增强版,能记录2个小时的画面,但是代价是严重损失画质。
能记录4小时的磁带?!这都能放进几部电影了喂,或者能塞进几集「爆生炸大活」,或者「蛙居」……这可把杰克·瓦伦蒂(wiki)给吓坏了。
[-]
杰克·瓦伦蒂(1991).
瓦伦蒂时任美国电影协会□□,童鞋们,老爷爷可是真心痛恨VCR。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那个多事之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着电视机宅家里。很多人开始用录像带把电视节目和电影节目录下来慢慢看——我们把这个叫做「缓存几盘带子的事情」,在瓦伦蒂那里,他满地打滚地,把这宣称为「行同偷盗」。
瓦伦蒂在对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的证词中说道:「一只给日本当说客的家伙,叫佛利什么的,说什么……VCR是我们美国电影人,从没有过的最好盆友……我跟你们讲,VCR对美国电影人和制作人,还有美国人民来讲,就是半夜砸门查水表发现你和水表都不在就你老婆一个人在家刷副本的单身男城管……们!」
这段话,是在美国环球公司对索尼美国公司的官司里的证词,这个案子纠结反复,最后闹到了美国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委员会□□罗伯特·卡斯塔米在证词中写道:「这个案子,是关于美国消费者个人没有经过节目版权所有人同意的情况下,对电视节目进行录像的行为,是否违反了联邦版权法律。」一开始,案子是环球告索尼。环球认为,索尼通过销售VCR(特指索尼的Betamax VCR)的助长了侵权行为,所以有罪。之前,地方法院判索尼有罪,但判决被第九巡回法庭推翻。在瓦伦蒂作证的时候,美国最高法院的无敌九老,还没有决定是否受理这个案子。
证词本身,包含了很多精彩恶心难翻译的段落,有一段叉开去谈了怎么定义观众是「看过了」节目。
科斯塔米先生: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事实上,广告商不会为以录像带形式播放的节目付钱。他们只会给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付钱,不管广告在哪儿,在什么时候播放,他们总之都不会付钱。因为广告商认为如果观众没有在电视上看到广告,那就是没有看到广告。
瓦伦蒂先生:□□先生,我想等会儿回答您的问题,因为我想请一位专家,Eliasberg先生到庭,34年从业经历,致力于研究尼尔森和阿比创公司的行销网络和广告策略,和他们会为什么东西付钱。他能代替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可以请他作证么?
随后,Eliasberg谢邀答题:
就最好的情况,录播的电视节目总是在直播的时候,被观众观看的情况下录制的,因此我们就能确定,说这个节目被观众看到了。然而一旦这个节目被重播了,它的观众数是被低估的,因为这我们不知道将来,节目会被重复播放多少次。
另外一种情况,我们说节目播出但是没人看的情况下被录制下来,也被看做是节目被观众看到了,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夸大。但当重播以后,这种夸大效果又被抵消了,因为观看重播的观众没有被计算在内。现在我们就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节目没有被看过但被当作看过了,第二种是节目被看过了,但是没有被计算在内——而这一种扯平。
然而,你们也看到了这些家庭录了多少盘带子,而且会保存很久。假设说他们录了27盘带子,保存几个世纪,这也造成了观众数量的低估。还有一部分节目被录下来了,而这些录像带再也没有被人看过——而这,又是一种高估,而这种高估,要远远大于节目被重复播放的被低估的观众数量
因此,虽然收视率计算是非常神奇的机制,但也不能,也不可能精确计算录像带观众的回放次数和观众数量,而这,正是广告费率计算的基础。
(小编注:他们的逻辑是广告商不会为录像带付钱,因此节目版权方遭受了损失)
最后,最高法院的无敌九老觉得这案子有点意思,想要听听双方的辩论,把这个案子命名为索尼美国分公司及其它,对美国环球电影公司及其它,也就美国司法史上著名的「Betamax判决」(wiki)。最后高院九老认为:把电视节目用录像带录制,没有违反美国版权法。这个判例是一个标志性的给美国人民赋权的判决,而对于所有版权所有者来说无疑是朝他们胸口插了一刀。
数字还是高清?
在1980年代,美国所有家庭都喜欢录东西,有些家庭有三个录像机,父母一人一个用来录电视肥皂剧,另一个让孩子自己录儿童节目,但因为模拟信号的关系,录像带的画质会有损失,看上去总不如电视台的好。
在我大点了以后,我迷上了LaserDisc(一种大型光碟,反正小编我记得有锅盖那么大),对我来说这这是种只有高富帅才能玩得起的超级格式。把LD放在太阳底下,几乎能闪瞎氪金眼的。但因为也是模拟格式(有时候声音会是数字记录的),和录像带一样,注定要被淘汰。
对于电视来说,NTSC的480线那点清晰度从1953年开始就没有改过。虽然电视机的尺寸越来越大。在一些国家,曾经也提出过几种,后来被放弃的模拟高清格式。在模拟信号里塞进更多扫描线需要更大的带宽,但所有的频段资源,不管是无线信号还是铜缆,都已经被占满了。
而解决之道,就是「数字化」。如果采用数字信号,就可以用数字压缩技术更高效地利用带宽资源传输更高清晰度的画面,如果有更高清晰度画面的节目,人们就会去买更高清晰度的电视机去看这些节目。在1990年代中后期,各种高清格式开始出现,但由「高级电视标准委员会」(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主导的标准占据了主流:480i,480p;720p;还有1080p和1080i。
数字革命最终消灭了所有录像机的铁杆粉丝。大概用了两代人的时间,家用录像带已经销声匿迹,DVD取而代之——看你信什么了,你叫它数字视频光盘,或者数字多媒体光盘,或者就叫它DVD。
[-]
DVD光盘
DVD们使用MPEG-2压缩格式,480p的分辨率。因为只有480线的清晰度,所有算不上高清视频格式。但你要知道,在1990年代DVD出现的时候,还没有高清电视机存在。DVD获得了大量普及并在2003年的销售和出租量超过了录像带。
(小编按:VCD、SVCD、EVD……是只在我国和东南亚某些地区流行过的东西)
如果DVD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有什么缺点的话,就是DVD是只读的。消费者不能像录像带一样一塞进去就能录制节目。虽然后来出现的DVD刻录机,但是总也比不上录像带来得方便。
消费者们开始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尴尬的情况下。高清数字信号和卫星传输在200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普及。但视频存储格式,还是不支持高清分辨率的DVD光盘。
互联网是无边无际的
新的光盘格式被开发出来克服DVD的缺陷(也补上了DVD容易被盗版的漏洞)。但电视的未来,起码现在来看,不再依靠物理介质。
现在还有人喜欢去大街上淘几张D9回来,但也会遇到买回来的光盘上有个牙印放不出来,或者盘和皮对不上号的情况。更多人买了X离线Vip或者各种X盒子,开始享受流媒体的便捷。小编有一个X雷VIP号,真是极大改善了生活品质,管着几十台机器的小编也算是个野生IT,已经对硬盘猝死这种事情无比淡定了,2T的东京天气比较热说没就没了,1048586G的离线空间,比自己买硬盘靠谱多了,不管你怎么做,她们总是会离你而去,而且藏着几百T的硬盘不挂着,和藏砖头没有任何区别,何苦呢。现在,1080P都算不上真正的高清了,什么客户都能拿个EPIC拍4K/50FPS了,虽然小文不足以道明电视产业的未来,原文的结尾又实在无聊,谁能告诉我最后这段怎么写才能不像软文呢?
PREV : 菲律宾的狱犯会跳舞
NEXT : 钓到70公斤的大比目鱼,950英镑卖给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