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马斯·杰斐逊破产,玛丽·雪莱写著《科学怪人》,北极探险获得新生,一切皆因1815年的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而起。

如果你认为这个冬天又长又冷,特别反常,只能说,你才体验到历史沧海中的小小一粟。

全年无夏,多个大洲饥荒,中国鸦片贸易激增,全球霍乱灾害,玛丽·雪莱写著《科学怪人》,北极探险的黄金时代,现代气象学的开端,这一切皆因它而起——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拉火山1815年的一次大喷发。

在Gillen D'Arcy Wood的《坦博拉:改变世界的喷发》里,鲜明生动的讲述了这个故事,和它对全球气候扰乱的巨大影响。

警告:该文完全是在推销这本书,但我觉得这个火山很有意思,发来给蛋友。这篇文章里好多内容很牵强的样子,还请蛋友理性的去看。

“我意识到,在我[学术]生涯中所发生的这件生态大事件,并没有人去详尽的研究讨论它。”Wood在我们的一次采访中说到,“我想,我应该来写这本没人写过的书。”

后来,这位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的英语教授,坐在了气候学的教室里,聆听着关于坦博拉火山那次喷发的故事。那次喷发,量级上是喀拉喀托火山的两倍。而后者,正是他的学术领域——罗曼史和19世纪早期文学——上的一次重大生态灾难。

关于两个火山,请点维基链接:坦博拉喀拉喀托

“而且,正如希腊人所说,羞愧是一种高产的情绪。”他说,他被激励起来,要为这次历史事件正名。不管他的动机是什么,Wood为读者们揭示了这次喷发的广泛影响,并成为人类历史时间线上的一个分水岭。

他首先从最先被摧毁的松巴哇岛和周围区域入手。当火山炸开山顶时,上万人丧生,成为火焰,岩浆,和火山灰的亡魂。而在周围600公里区域内,大量的火山灰整整下了两天,袭击了婆罗洲、爪哇岛、巴厘岛(覆盖了深达半米的火山灰)等,摧毁了食物和水源供给。为了获得食物,上万名父母被迫卖身,或卖孩子。更悲剧的是,Wood写到,大量父母宁愿选择杀死孩子,丢弃在沙滩上,而不愿卖掉他们,或是看到他们挨饿。挨饿总比死了好吧啊喂

然而,火山灰覆盖的并不止是火山周围的这几个岛。充满了硫化物浮尘的气体被喷到将近4000英尺的高空,进入到了两个世纪前的地球大气层中,使中国部分地区和美国东部气温达到历史最低,严重破坏了传统气候系统,如印度季风。甚至巧合地让两极冰层融化。即使他的书没能在80天内环游世界,但Wood在追踪火山效应时,覆盖了地球大部分区域。

气候转换正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警告过你了哦”一章写的便是,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结果,也是该书最有意思的部分。常常在金融不稳定性这条河边走的托马斯·杰斐逊,在麦子庄稼因坦博拉引发的冷空气摧毁后,彻底破产。发生在同一时期的事件还有,因欧洲农业从坦博拉事件中的快速恢复而引起的1819大恐慌。

19世纪早期从恒河三角洲开始的全球霍乱灾难,便是因为火山引发的南非季风长达3年的扰动。

或者,再举个例子,被人遗忘的爱尔兰1816-1818大饥荒。1816年7月的连绵雨雪,摧毁了该国的庄稼,让人民陷入饥荒。紧跟着饥荒而来的是伤寒的流传。在此期间,盎格鲁-爱尔兰领主们将该国社会中本就不高的人权地位拉至新低。

“这对我来说的确是个新挑战。我给自己下的任务是去读科学文摘,尽我所能去理解喷发背后的物理过程。”Wood说。

坦博拉所包括的科学是必读的,不过忍不住要跳过这部分去读那些,Wood描述的,受喷发事件影响的人物的,精彩故事,也并不惊奇,因为那些内容的确能让人涨姿势。他的书里充满了19世纪的人物:托马斯·梅隆,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路易斯·阿加西斯,查尔斯·狄更斯,玛丽·雪莱,孔德·德·布丰,沃伦·黑斯廷斯,拜伦勋爵,史丹福·莱佛士,威廉·卡尔顿,塞缪尔·柯尔律治,和工程师维内兹,这些人均在Wood的书里客串出现,用以表现坦博拉对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小编怒:□□哦,这么多人名

以玛丽·雪莱,她的丈夫珀西·雪莱,和好友拜伦勋爵为例。坦博拉造成的广泛天气影响,和其在瑞士引发的可怕天气,激发出了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珀西的《勃朗峰》,当然还有玛丽的《科学怪人》。在瑞士暴风雪中存活下来后,友人3人组又受到了从印度来到欧洲的霍乱的摧残。

有一位人文科学专家做向导的好处就是,Wood在写云南Li Yuyang的诗时,很有激情。(完全搜不到是谁) Yuyang的诗充满了对这个曾经充满荣耀,如今却挨冻受饿的国家的悲痛之情。由于无法养活自己,云南农民们纷纷转向鸦片制造业,使这个区域彻底变成了“国际□□贸易的奴隶”。

“我想,就是那时我意识到我手上有一本书”,Wood说。“坦博拉使两极变暖,使19世纪后期的探险活动激增。”

Wood谈论的是坦博拉的历史足迹上最讽刺的一点。尽管火山大爆发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并没有被广泛研究过,但却有记载它会使极圈冰盖融化。结果就是,英国人揣着寻找一条西北水道的梦想,闹哄哄的向北探索去了。这次探险是由英国海军上将Sir John Barrow所率领的。Wood相信,1817年皇家学会的冰盖融化细节备忘录的背后作者就是他。那个备忘录证明了自然因素在气候中的易变性,显然就是对那些否认气候变化的人的最好的反驳。

不过他们没能意识到,火山磷酸盐导致的变暖是很短暂的。无疑,“吃靴子的人”约翰·富兰克林爵士,和他的1845北极探险队是多么渴望在,几年前还是海域,却慢慢变成冰原之前,知晓这有多短暂。

这本书还有其它更多的历史趣事。例如,著有《爪哇历史》这个第一本也是最杰出的一本东南亚编年史的史丹福·莱佛士,便希望在被坦博拉摧毁的爪哇岛上建立一个繁荣的殖民地,后来,1819年,他在新加坡建立了一个新的殖民地。与此同时,他还是伦敦动物园的创建者。

坦博拉还引发了一系列末日谣言,最著名的便是博洛尼亚预言,一位天文爱好者哈罗德·康平声称,世界将在1816年7月18号毁灭。他的预言引发了一系列末日学说,后来他被害怕的博洛尼亚政府扔进了监狱。Wood指出,这份狂热传遍了欧洲。在根特,四分之三的民众报告称在听到了召唤审判日的音乐,然后在大街上疯跑。瑞典女王带领6000农夫前往大教堂寻求解救。(这里好像有大问题,搜索到的哈罗德·康平生于1921年!还是那句话,我很怀疑这本书的正确性,请大家理性的看这篇文章)

不过,这本书的意在敲醒那些气候变化和末日学说中的社会负面意识。不过Wood也指出,这里面也有人类对自然的抗争。国家开始创建健康与食品危机应对系统;家畜的大范围减少促使一名德国人制造了自行车原型;现代气象学得以发展。这种反抗证明,人类能够在灾难面前,创新出新的出路。

Wood强调到:“我想对说‘哦,我们可以依靠创新’的那些人说,希望并不是一个策略”。

而且,这种动力的代价——到处都是饥荒,疾病,哈罗德·康平——这实在太沉重了。

本文译自 dailybeast,由 K7419 编辑发布。

[ 广告 ]
赞一个 (0)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