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下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临死之人的场面:病人呆在重症监护室,插着呼吸机来维持心跳,需要喂食管来帮助进食,每天吃很多的药,身上插满各种管子来监视生命症状,因为肝脏没法正常工作甚至需要血液透析。医护人员总是使用各种方法来保住患者的生命,甚至当他们知道这些患者剩下的时间都不多。为什么?因为他们面对的对象是医院的患者,而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去医院是为了治病的,不是去找死的。

Lydia Dugdale 在她的文章《死亡的艺术》中曾经描述过以上场景。Dugdale称美国社会在死亡方面非常缺乏经验。通常根据病人家属的意见,医生的精力主要集中于尽可能的延长病人的生命。根据Dugdale的说法,今天医生的做法并没有使得当今关于死亡的社会现状比欧洲14世纪的要好。经常性的死亡导致当代社会的焦点放在了如何使得临死之人能够安详的逝去。

为了使外行人能够更好的给心爱之人安详的死亡,天主教在1415年颁布了一份叫做《死亡的艺术》的文件,旨在于全程指导外行人一系列的过程,如教他们正确的祈祷,准备,聆听临死之人一系列关于人生的感悟。一个人只有在临死前才能真正的对死亡有所感悟,这样周围陪同的人也能够认真的思考自身,以及自身不可避免的死亡。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的宗教权威重新定义了安乐的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些定义对几个世纪后的社会都具有指导作用。

最原始的《死亡的艺术》包含了6个独立的章节,分别帮助即死之人或者他们的近亲如何祈祷。比如第二章描写的就是即死之人在死亡面前会遇到五个诱惑:缺乏信心,绝望,不耐烦,自负和贪婪。这些诱惑都是恶魔,在人将死之时会出现并且引诱他们走向地狱。比如绝望这个诱惑,恶魔就会说:“可怜虫,你罪恶这么深重怎么可能得到原谅?”但是随着每种诱惑而来的也有补救,美好天使的话会激励安慰,在这种情况下,天使会对将死之人说只要对上帝忏悔还是可以得到原谅的。每一次诱惑后,恶魔会承认自己的失败,继续去引诱下一个。

[-]

虽然这本书描述的是天使和恶魔争夺即死之人的灵魂,但是真正的意图确实是对存活于世的人的安慰。这五个诱惑是即死之人在临死之前会面临的,而每个天使都会提醒人们如何在平日中应对这些诱惑。这本书剩下的五章都是类似的内容:每个部分都在试图提醒宗教徒们,临死的时刻会有天使降临,死亡并不是孤独的。整个剩下的五章都在指导家人朋友为即死之人祈祷,在中世界,死亡并不是一个人孤单的躺在医院,四周全是穿着白大褂的陌生人,而是哀悼和沉思。

《死亡的艺术》之后的版本在内容方面稍微有所修改,但是想要传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比如说16世纪宗教改革后这个版本。传统意义上,死亡艺术的内容都利用了不确定性信条。 Luther觉得这些内容并没有给即死之人提供足够的安慰,相反还给他们留下了恐惧。在他的“死亡准备”的布道中,他的目标是让即死之人相信死亡是对他们的拯救,甚至对死亡这件事感到高兴,因为基督战胜了死亡。

由于医疗力量的增长,社会对死亡态度的转变真正开始于20世纪。在那之前,医疗领域并未享有当今的声望,医生使奇怪神药和丹药的传播者,放血的实践者,通常被认为是江湖人士。但是自从19世纪开始医学领域开始采取科学的方法,把关注度转向观察和有复验性结果的领域。1928年医学领域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突破--青霉素的发现。突然之间,感染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在二战期间,青霉素挽救了许多面临死亡和截肢的士兵,被认为是一个真正的治疗奇迹。

青霉素的发现仅仅是个开端,紧接着,发明了疫苗,心脏移植手术的技术得以提升,这些技术使得医院成为了一个神奇的地方。但不幸的是这些医学领域的进步也使得死亡变成了人类的敌人。社会关注的重点从安乐死转移到如何幸福生活,即使教堂也抛弃了死亡艺术的信条转而偏爱20世纪发展的这些医学进步。瞬间死亡这件事变成了一个战场。医生们使出浑身解数和疾病斗争,病人看着自己的身体都完全认不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情况。

新的《死亡的艺术》并不能像其前辈一样给出这个社会需要的答案,但是我们现在需要的并不是答案,而是合适的问题,人们需要转换他们对于死亡和治疗的期望,寻求自己的特定真理。他们最后会发现治疗并不是永远意味着治愈,社会最后也能够理解,医院并不永远是发生奇迹的地方,有时候人类也很有可能在那里死去。

本文译自 The New Inquiry,由 Sprite 编辑发布。

[ 广告 ]
赞一个 (1)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