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浪而至新大陆的猴子们
邻家乖蜀黍 @ 2016.01.28 , 05:00 下午1492年哥伦布还在海上航行,为能够加官进爵展开了自己的海上冒险,这个大概众所周知。
[-]
之前也有不少早期的海上探险者,成功完成了跨越大西洋的壮举,其中就有维京人和埃及人,以及其他的一些团队。在哥伦布之前的人们,要能够完成横跨大西洋,对现在的我们而言也是一件艰难万分的事情,要是我们把这个年限往前推到40万年前呢?
我想,这应该算作是神迹了吧。
[-]
在中始新世(Midway Eocene),就有一些猴子,采用最绿色环保的方式,完成了横跨大西洋的神迹。
他们和后期完成相同壮举的灵长类动物——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莱夫埃里克松等一样,来到大洋彼岸寻找荣耀和财富。
在进化史上,灵长类动物相关的研究举足轻重,多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类和他们发源于共同的祖先,在历史长河中探寻我们的来源时,我们已经发现了很多相关的信息。
我们目前的资料表明,灵长类动物可能起源自亚洲,在进化生物学领域的技术对大陆不同种群和种类的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使得我们能够找到这些种群分裂的时间点。
[-]
但是,一直有一个问题让研究人员百思不得其解,这群猴子是如何来到南美洲的。
20世纪50年代的地质研究似乎提供了一种相对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当时的大陆板块漂移说。这一理论立马被各领域用于解释——地球上很多不合常理的物种分布现象。对猴子的分布而言也很简单,在远古时期,整个地球的大陆板块还没有分开,所有的洲名为冈瓦纳古大陆,史前物种能够随意的在这块大陆上迁徙,在大陆漂移之后,两个相似的物种便分布在现在相距甚远的两块大路上了。
但是,通过分子钟(molecular clock)所估算的时间,据现今到最后一个共同祖先所在的分裂时间点,也就是1亿年左右,这个时候,大陆漂移已经结束。如果在套用大陆漂移说来解释,在漂移结束后很长很长时间才分化成为新物种的某个灵长类,却同时出现在两块大陆,就不太合理了。
科学家们寻求了一些别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比如,有些猴子从非洲到达南美,或者通过南极。但是,并没有在相关的地方找到化石来支持这种迁徙路线。尽管,在所有哺乳动物中,现今能找到的灵长类化石是最丰富和完整的,但是没有相关的证据链来支持新的解说。
排除陆路,而猴子们也不会飞,就只剩下听起来也不太可能的水路了。那么最新提出的,猴子通过横渡大西洋来到南美的相关证据是什么。
[-]
由阿根廷国立大学的Mariano Bond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秘鲁的亚马逊地区挖掘到的一些牙齿化石就是关键点。
这些牙齿化石与在非洲挖到的牙齿化石十分相近。其中名为Ken Campbell的队员,也是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介绍到。
在一张比较像绒猴(marmoset)的灵长类(Perupithecus ucayaliensis)照片中,我们能看到它与来自非洲的Talahpithecus十分相似,他们都生存于始新世。
[-]
Perupithecus的生存时间可以追溯到始新世末期,距今3600万年前,是已知最古老的新世界猴类。更重要的是,也是唯一一条直接关联--新世界猴类祖先与非洲古猴类之间的联系。
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地理空洞——大西洋。
[-]
而大西洋的范围还在逐渐扩大。始新世时期的大西洋肯定要比现在的规模小(海岸线统计?)但是这个数值仍然巨大,至少有1400 公里左右的宽度。那么,这些上古猴类是如何跨越这种难以逾越的鸿沟的呢?
下面有两钟解释:
一种是岛屿跳转(island hopping),在海洋的潮起潮落中,以及当时的地质活动比较活跃的情况下,非洲和南美洲之间可能间歇的存在大量的,环环相扣的火山岛,不过这些岛屿再后来的潮水侵蚀下消失了,如果这些猴子能够通过这些岛屿,能够相对轻松的到达大陆彼岸。
尽管,如果存在这种火山岛,地利上存在优势,但是打先锋的猴子们还是需要借助一些交通工具来渡过岛与岛之间的海域。这时候一定出现了不少水手猴子。
[-]
另一个就是洋流漂流扩散说,但是前提是这一物种在当时具有相当规模的种群数量。在一名进化生物学研究者Alfred Russell Wallace的理论中,他用漂流扩散说解释了同时位于马达加斯加和加州都存在的一种束带蛇的分布。
在大陆漂移说出现之前,洋流漂移说被用来解释奇怪的地理物种分布问题。
由于大陆漂移说无法解释猴子如何到达南美大陆,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采用洋流漂流说。事实上,这种学说还被用来解释相关的啮齿类动物和麝雉鸟的分布。
那么漂流的现实难度如何?就Bond和他团队所发现的物种而言,并不具备制作木筏的能力。对束带蛇而言,这更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所以漂流的可能并不是一个木筏,而可能是一个浮岛。
即便是十分有影响力的古生物学家George Gaylord Simpson,倡导漂流说的人之一,最近也开始动摇自己所坚持的理论,因为它的现实可行性太低了。
[-]
首先,能够存在一座这样的岛屿能够浮在海面不沉,接着还能够在横跨大洋的过程中提供岛上的乘客足够的物资,(第三恐怕就是能够漂向对面的岛而不是别的地方)。
那么,首先这种浮岛应该是什么样呢?比较可行的解释就是在大风暴中被猛烈的海水拖入海中的一块河口的陆地,同时有大量的植被覆盖,不过鲜有相关的记录。
在尼日尔和刚果,巴西海岸有过类似的植被垫被洋流托举在海中漂浮的报道,这正是我们的猴类祖先所需要的。
更重要的,如果这一块浮岛上还有些树木,那么他们可以充当风帆的角色,加速旅行的进程。不过研究古洋流的古生物学家Elwyn L Simons指出,如果仅靠洋流,整个漂流过程需要至少60天,很少有猴子能够撑下去。
所以,便有了上面的树帆说,他们推算,如果条件合适,他们借助大西洋的海风,可能将行程缩短到14.7天。
就Houle而言,以及很多其他的学者还是比较普遍的赞成之前的火山岛链假设,而不是后面的漂流说。因为后者的想象力以及爆表了。
接下来还得考虑猴子们的健康问题,14.7天的海上航行中,猴子们需要考虑脱水,饥饿,以及烈日暴晒。通过考虑哺乳动物的生理学因素,他们可能几乎无法适应这种海上漂流的生活,就他们通过牙齿化石的测量分析,这种猴类的大小和松鼠差不多,这样他们对食物和水的需求并不是十分巨大,但是也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水,起码脱水这一条,他们就活不过这次旅行。
但是,也有一些哺乳动物这方面能力超强,比如一些生存与干旱地带的生物,如果这些猴子也具备这种能力的话,他们可能可以克服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
[-]
由智利大学和Arturo Cortes联合研究的结果表明,啮齿类动物degus能够连续两周不进水。
具体要找到一种集齐所有极端条件的事件还是非常困难的。在给定的两个浮岛以及所携带的猴子的健康,以及物种容量情况下,理论上这一假说还是有十分微小的存在可能性。
在过去的很多年中,自这一假说被提出,就收到了大量的批评。但是很多研究者还是顶着各种批评,不断的对该假说进行修正,特别是Alan de Quieroz 还提出了一个更复杂的模型,来支撑该假说的想法:动物能够通过海洋散布到全球。
今天,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生存着大量的这种猴类,很难想象这些带着沙哑的吼叫的小猴子们,在几百万年前是如何来到这片乐土的,他们的先驱者又经历了怎样的艰难。他们虽然没有哥伦布或者麦哲伦的美名,但是这些踏浪而来的猴子水手也应该在历史上有一席之地。
PREV : 世道终于开始改变,内衣公司启用“曲线”模特
NEXT : 蜗牛分析调谐器:用可视化声音给乐器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