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可被视为“致癌物种” - 这指人类活动会是癌症肿瘤的诱因。根据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人类活动可能以多种方式增加野生生物种群中癌症发生率。

一项研究发现,生活在高度污染的地区的白鲸中,27%患有癌症。

人类活动使得多种野生动物患上癌症
credit: 煎蛋画师六翼

对全球和美国而言,癌症是第二大死亡原因,仅位居心脏病之下,目前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癌症的激增主要归因于我们的生活方式,例如饮食不健康,吸烟,喝酒,以及接触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与肿瘤发展之间的关联已经通过对人类和动物进行的大量研究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但人类并不是唯一暴露在我们自己排放的污染物的中物种。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决定调查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物是否也推高了野生动物的癌症发病率。分析表明情况确实如此。

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癌症在野生种群中的影响目前被低估了,人类活动造成的快速环境变化会加速癌症流行。”他们还提出了人类活动造成野生动物种群患癌症的几种机制。

在野生动物中,污染是癌症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 细胞不受生理控制的生长。对来自受到铝冶炼废物严重污染的圣劳伦斯河口的白鲸的研究发现,27%的鲸鱼患有癌症。同样,在高污染地区生活成年人的癌症发病率也很高。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加利福尼亚海狮由于氯基农药暴露,癌症发病率变得很高。

污染物可通过诱导体细胞突变,损伤DNA,免疫毒性作用以及干扰天然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而导致癌症。

新研究的作者确定的另一种污染物是意外辐射。例如,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灾难或2011年福岛核事故之后。研究发现切尔诺贝利辐射与鸟类癌症发病率增加之间存在关联。先前对的研究发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乌克兰民众的甲状腺癌发病率急剧上升,这表明人类也会和野生动物一样受到影响。

世界的海洋渐渐被微塑料堵塞 - 5毫米或更小的塑料片。遍布塑料的海滩,大规模的垃圾填埋场以及胃堵塞的海洋动物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这项新研究表明,与微塑料相关的许多环境问题也增加癌症的发病率。因为微塑料含有各种有机污染物,具有固有毒性,物种摄取后会增加癌症发病率。其中一种污染物(双酚A)具有内分泌干扰特性,可能提升人的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以及啮齿动物的肝脏肿瘤发病率。

生活在靠近农田和其他农业活动的栖息地的动物暴露于杀虫剂和除草剂中,这些化工品会像微塑料一样会破坏荷尔蒙系统。

光污染是干扰内分泌的另一个原因。此前,一项针对轮转夜班的女性员工的研究发现,乳腺癌风险升高与夜间暴露于人造光源(ALAN)中有关。据称起因是松果体褪黑素的产生受到抑制。褪黑激素是一种具有抗肿瘤特性的激素,存在于所有脊椎动物中,由松果腺有节律地分泌。它在夜晚达到高峰,让我们有睡眠的欲望。然而,即使是最小的光污染也会破坏褪黑素依昼夜节律正常产生。这使得依此法人工饲养的大鼠更易患癌症。

高度加工的食物也与癌症的增加有关,野生动物常食用这种食物。通过有意喂养或无意供应(通常含有废物),动物暴露于加工食品下。饲料污染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是真菌生长,它可以产生有毒的代谢副产品,即霉菌毒素,以及某些抗生素产生的毒素。这些毒素会因阳光照射而致癌。例如经过测试,92%的欧亚格里芬秃鹫体内检出不同浓度的氟喹诺酮残留物。这被认为是一种光化学致癌物质。有时候,即使是普通食物也会导致癌症,因为它缺乏营养,降低免疫系统健康并可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群。最近关于补充食品对野生动物营养影响的综述表明,近一半的研究(42%)发现了蛋白质或微量营养素缺乏会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最后,人为干扰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而影响个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研究表明,遗传多样性减少、近亲繁殖与人类和动物的癌症有关。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可导致恶性转化:致癌纯合突变的积累(直接作用)和对致癌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间接作用)。例如袋鼠(Perameles bougainville)的乳头状瘤病和癌病综合征,以及雪豹(Uncia uncia)中的病毒性乳头状瘤和鳞状细胞癌 。

发表在《自然生态学与进化》(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上的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大大低估了人类活动导致的野生动物癌症,并呼吁进行更多研究以更好地了解人类造成的影响。

本文译自 zmescience,由 Wind 编辑发布。

[ 广告 ]
赞一个 (2)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