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毒组”的成员合影

十二名年轻男性围坐于一张美观的餐桌,上面是洁白的桌布和银质餐具。他们的西装熨得整齐,挺立的衣领干干净净,领结优雅地倚靠在下颌下方。他们用叉子将美味的食物精巧地送入口中,每一口食物都掺有甲醛和苯甲酸。最后服下硼砂药片为美餐画上句号。

这些人就是传说中的“试毒组”:自1902年起,持续5年,他们每天的晚餐来自于一个政府管控的厨房。他们在这里吃下常见且尚未测试过的食品添加剂。这个以身犯险的小组不仅证明了食品标签上注明成分列表是有必要的,而且还促成了今天的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创立。

健康人主动试毒的行为让他们几乎成为了英雄。他们有句格言:“胆小不得食。”他们甚至还有一首朗朗上口的诗:

早餐吃的氢氰酸,
午餐吗啡炖牛腩。
火柴头也熬作汤,
配上苯酚美酒酿,
又是一顿好晚餐。

今天,找一群人来像这样试毒的想法简直不可思议。但美国化学局的首席化学家Harvey Wiley从实验一开始就认为有必要做到如此极端。从1800年代起,公众一直在食用不规范的危险食品,包括加了马钱子碱的“苦啤酒”和掺满白垩粉的面包。Wiley甚至抓获过某些拿葡萄糖冒充纯蜂蜜的蜂蜜企业。

[-]
试毒组的格言:胆小不得食(None but the brave can eat the fare)。

Wiley没有试图隐瞒参与者会承受风险的事实。他甚至也写了一首诗:

啊,眼前的这个面包,
也许掺有白垩和明矾,
或是细细切碎的木屑,
或是刚产出的石膏粉。
我们的信心如此不堪,
因为它已经无处安放。
口红发黄,牛油锃亮,
谁知吃了会不会玩完?

Wiley拿着政府的5000美元拨款,买来食物,雇了厨师,招募了小组第一批12名成员。每名参与者都处于仔细观察之下:用餐前,他们的体重、体温和心跳会被记录,排泄样本会被检测,恶心呕吐也会被记录。女性不允许参与该实验。

媒体对他们的事迹做了报道。尽管这批人享受着免费食宿和一丁点特权,但却没有获得任何表彰。直至今天,他们大部分连名字也无人知晓。

后来有一名小组成员死于肺结核,据说是受到试毒的影响,于是他的家属威胁称要发起控告。最终,经过5年的危险食材测试,Wiley相信自己已经收集了足够证明常见食品添加剂对人有害的证据。带着证据,他积极投入到反对食品添加剂的公众运动中并取得了胜利,促成了相关法案的出台和FDA的创立。现如今,在美国销售的所有食品和药品都必须为消费者标明配料,如有麻醉成分则须标出百分比。

[-]
一名试毒组成员的信,毛遂自荐称:“我有一个无敌的胃。”

Wiley的工作甚至在各地区各产业掀起了一股“试毒”的风潮。在他的实验结束一年后,纽约成立了一个新的为期一周的试毒组以测试防腐剂。干果包装企业建立了自己的试毒组对产品中的亚硫酸盐做重新测试——Wiley曾批判过亚硫酸盐。后来有个咖啡试毒组记录了咖啡因的作用。1913年,据The Pittsburg Press报道,匹兹堡市卫生局的试毒组走访了当地的冰激凌商店,向大众确保冰激凌和苏打水是安全的。

每当我们的目光扫过松饼包装袋上的冗长的配料单,并注意到里面不含有白垩时,我们都应该感谢一下,当年为了广大消费者而义无反顾吞下有毒添加剂的那一群年轻人。(小编作为一个吃货,衷心地说声:谢谢你们,勇士。)

本文译自 Atlas Obscura,由 卤鸡爪子 编辑发布。

[ 广告 ]
赞一个 (39)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