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万年前,书面语言还未出现时,古人类通过在墙壁上画画来辅助交流,这算是早期的符号交流形式。到了现在,图像交流似乎又大规模复兴了。当然了,我们不是使用粗糙颜料作画,而是直接在手机上发送数码图像。

1999年,日本艺术家栗田穣崇创造了第一批emoji表情。后来,这些表情开始大火,每天在facebook上的使用量超过50亿次。

为了研究这些小小图像如何影响人类的沟通交流,语言学者最近甚至还在斯坦福大学开了个“首届社交媒体Emoji表情理解与应用国际研讨会”。今年早期,一家手机制造商的总经理宣称emoji正在取代语言,成为了“新型表达方式”。在英国,教师甚至利用emoji表情来帮助学生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科学家想发明一种跟地震警告有关的emoji表情。

那么,人类是不是正在向使用图像交流的洞穴时代倒退呢?有视觉交流专家认为这不大可能。

回到洞穴时代:emoji在取代语言吗?

Neil Cohn博士是荷兰蒂尔堡大学的副教授,他在邮件中称自己并不认为使用emoji表情是交流方式上的倒退。他写道,“认为图像在交流方式金字塔中处于底层,这有点看轻它了。由于历史原因,我们认为书面语言才是一种规范,并且认为口头交谈时,起到交流作用的只有语言。但其实不是这样。我们说话时会使用身体语言,这些身体语言在交流中也很重要。”

Cohn说道,“人类一直能够将图像与文字联系到一起。这两者不分优劣,而是平等的。其实人类一直都在这么做,而emoji表情只是这种基础交流方式的新形式而已。真正新鲜的是,人类现在大量使用书写语言进行实时交流,因此非常需要别的形式来满足交流需要,emoji便应运而生。”

Cohn称,emoji表情并没有语法。“这些表情可能会跟在文字或其它表情后面,但形式并不复杂。大多数时候,人们会通过重复同一个表情或者用几个近似表情来起到强调作用。不同文化对这些表情的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我猜用法基本上是一样的。”

“在互动交流时,emoji表情是文字的扩充,但在正式交流中比较少见。我认为它们在互动信息中起到了补充、强调或替代作用。但它们绝不是‘取代’了文字。更准确地说,它们是与文字共同组成了一种多模式信息。”

本文译自 howstuffworks,由 蛋奶 编辑发布。
原作者:PATRICK J. KIGER

[ 广告 ]
赞一个 (3)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