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夜猫子和云雀型,还有其他两种作息偏好
majer @ 2019.06.13 , 01:00 下午在19和20世纪之交,影响深远的德国精神病学家Emil Kraepelin在病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模式。有些人喜欢早睡早起,而另一些人一到晚上就变得精神奕奕,天亮才去睡觉。
经过多年系统的临床分析、心理学实验和睡眠研究,他和学生提出了现已被普遍采用的概念:这个世界里存在夜猫子型和云雀型——两种作息偏好。
今天,我们将这两种偏好称为时间型,但最新证据表明,至少还有另外两种时间型。
虽然大多数人的时间型都处在“早晨—夜晚”光频的两边,但大规模调查发现,在中间位置还存在其他几种作息类别。
研究作者提出,除了云雀或猫头鹰型,还有人属于“打盹”和“下午”型。
下午型早晚的时候昏昏欲睡,在中午和傍晚之间,警觉性达到顶峰。另一方面,打盹型通常在上午11点到下午3点间困倦不堪,而在早上和晚上都很清醒。
多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试图厘清时间型光谱的复杂性,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中存在三种甚至四种主要的时间型。
共有1305名参与者填写了在线问卷,其中绝大多数是女性且相对年轻。
问卷包括基本的职业和个人信息,参与者通过答题确定自己基本的早晚作息偏好、昼夜节律和睡眠质量,以及某随机时间点上的清醒程度(从“极度困倦”到“非常警觉”)。
此外,全部问题都以正常夜晚睡眠和7:30 am起床为前提(这里不是说假定参与者昨晚睡眠正常,而是说,参与者或许昨晚失眠了,但是他们总有不失眠和7点起床的时候,所以,只要上报那一天的状态就可以了)。
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将反馈分为4类。
虽然有心理学家猜测,还存在一种全天精神的爆肝型,但新研究没有找到相关证据。在后工业社会中,作者认为,大多数人属于上述四种时间型中的一种,同时有30%的参与者无法归类。
主要的局限性和值得注意的点,最大的一个是缺乏比较主观和客观困倦程度的数据。另一个则是参与者的年龄和性别不够均匀。
因此,作者承认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校验这四种不同的困倦曲线,并找出可能影响其发育的生物,遗传,心理社会或环境因素。
关于其他时间型的研究文献很少,结果也各不相同;但正如现在我们所知,它们比我们曾经想象得要普遍得多。
该研究发表在刊物《人格和个体差异》上。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majer 编辑发布。
PREV : 食人行为背后的心理诱因
NEXT : 回笼觉能够提供额外的睡眠补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