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情局的冷战计划里,曾打算用流浪猫作为间谍
BALI @ 2024.03.29 , 07:05 上午冷战高峰期,CIA尝试将窃听器植入猫体内进行间谍活动,但因技术和猫的习性等问题宣告失败。如今,微型无人机和操控昆虫的技术正被美国军方研究。
冷战期间,间谍活动愈演愈烈。1960年代,美苏两国围绕柏林和古巴剑拔弩张,核武器时刻瞄准对方,世界局势危如累卵。
美国迫切需要获取苏联的机密情报,但苏联作为一个封闭的警察国家,到处充斥着线人和监控,使得情报收集异常困难。
1961年,CIA似乎找到了一线生机。当时,技术服务局研发出微型隐蔽式窃听器,能够拾取秘密对话并将其传送至附近的监听站进行录制。然而,苏联克格勃很快识破了这一伎俩,外交官和情报人员开始将秘密会谈转移到户外进行。
如何将窃听器放置到距离对话地点足够近而不被察觉,成了美国面临的难题。CIA突发奇想,利用流浪猫。毕竟,它们安静、不起眼,而且随处可见。谁会怀疑一只坐在路边的流浪猫竟在窃听他们的谈话呢?
这一想法得到采纳,代号为“声学猫”的计划就此展开。理论上看,该计划构思巧妙。CIA研制出超小型麦克风、电池和发射器,可以安全舒适地植入猫的身体。莫斯科的几只流浪猫被抓获,并接受了大手术:麦克风植入耳道,发射器连接到颅骨底部,电池藏于体腔内,天线则沿着皮毛埋藏在尾巴下。
过程并不顺利。一些猫对植入物反应强烈,不停抓挠啃咬。担心引起苏联注意,美国方面反复改良设备,最终研发出一种似乎不会引起猫不适的装置。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猫进入目标区域并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以完成录音。为此,几只猫被选中接受强化训练,试图让它们学会在指令下进入指定区域并自然地停留,同时避免引起怀疑。然而,正如所有养过猫的人都知道的那样,训练猫就像……嗯,训练猫一样。大多数“窃听猫”都一意孤行,拒绝服从命令。
经过五年时间和 2000 万美元的投入,CIA 终于迎来了实战测试。一只从莫斯科街头抓来并经过密集训练的灰色母猫被选中。植入所有电子设备的手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经过几周的恢复,“声学猫”终于可以进行试运行了。
CIA 特工将他们的货车停在莫斯科公园对面的一条街上,该公园是苏联外交官和情报人员经常光顾的地方。他们打开侧门,将猫放到人行道上,满怀期待地看着这只猫特工大摇大摆地走向目标——坐在长椅上的两名俄罗斯人。
不到一分钟,当猫咪试图穿过繁忙的街道时,它被一辆出租车碾过,整个行动戛然而止。沮丧的特工们等交通稍稍疏散后,急忙跑出去捡起猫的尸体——连同藏在其体内昂贵且高度机密窃听器。
1967 年,CIA 内部评估报告不情愿地总结道:“该计划在实际应用上并不符合我们高度专业化的需求。”“声学猫”计划宣告取消。该计划的文件经过大量删改后,于 2001 年解密。
然而,CIA 失败计划背后的理念并未就此消亡。如今,随着电子学和生物学的进步,这一想法仍在被严肃研究。美国国防部下属的 DARPA 机构正在研发携带摄像头、麦克风或其他侦察设备的微型机械无人机,尺寸不到四英寸。另一个 DARPA 项目则更进一步,他们正深入研究甲壳虫和蜻蜓等飞行昆虫的神经生物学,旨在研制能够控制昆虫大脑的电极。他们希望操作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向昆虫的大脑发送无线电信号,从而操控其移动,将携带摄像机或麦克风的微型生物无人机引导到目标区域,然后将收集到的信息传回控制中心。
据我们所知,目前为止,美国军方的“昆虫窃听器”项目尚未投入使用。
本文译自 Hidden History,由 BALI 编辑发布。
PREV : 喷墨打印技术不只是可以用来打印纸张
NEXT : 穿袜子做运动,会让人更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