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研究显示,超市和便利店激增推动垃圾食品消费,低收入国家肥胖率飙升。便利背后,是健康危机。

如今在许多国家,去超市、便利店或上网买菜早已司空见惯。可这种现代购物的便利,究竟对我们的健康意味着什么呢?一项研究追踪了97个国家15年来人们的购物习惯。

研究发现,全球连锁超市和便利店的数量激增——为了方便,我们姑且统称它们为“连锁杂货店”。不仅如此,人们在这类店铺及其网购平台上的花销也水涨船高。只是,这种便利并非没有代价。那些连锁杂货店密度最高的国家,人们买的垃圾食品更多,肥胖的可能性也更大。

先来说说连锁杂货店的扩张有多夸张。我们翻看了商业数据库里的食品行业数据,想看看全球零售市场这些年都变了啥模样。结果发现,从2009到2023这15年间,每万人拥有的连锁杂货店数量涨了23.6%。高收入国家自然是店多得挤破头,但增长最猛的却是中低收入国家。

原因不难猜。随着城市化加速、收入增加,加上顾客需求旺盛,大型零售公司把这些地方当成了新金矿。比如在缅甸,连锁杂货店密度每年涨21%,越南18%,柬埔寨也有12%。这股势头,挡都挡不住。

网购也成了新宠。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线上买菜的花费比2014年多了325%。我们挑了27个国家细看,发现阿联酋和美国的人最舍得花钱。2023年,阿联酋人均花了617美元,比2014年猛增570%;美国人均387美元,涨了125%。疫情初期,大家纷纷上网买菜,这习惯看来是改不下了。

连锁杂货店的崛起,不光改变了我们买东西的方式,连吃的东西都变了样。15年来,这些店卖出的垃圾加工食品多了10.9%。南亚的情况尤其明显。巴基斯坦人每年多买5%的不健康食品,印度4%,孟加拉国3%,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心惊。

与此同时,全球肥胖人口比例从18.2%升到了23.7%。哪儿的连锁店涨得快,哪儿的肥胖率就蹿得高。老挝就是个例子,自2009年起,每万人杂货店数量年增15%,而肥胖人口同期翻了一倍。在澳大利亚,超重和肥胖甚至超过烟草,成了健康的头号负担。

为什么我们觉得超市得背这锅?当然,它们也卖水果蔬菜这类健康货。可问题出在别处。

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的加工食品扑面而来——糖多、油腻、盐重,样样伤身。一项覆盖12国超市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商品都不健康。更糟的是,在印度、中国、智利这类国家,超市里最不健康的东西反而最多。而我们的研究也显示,中低收入国家的连锁店正飞速增加,这趋势让人捏把汗。

促销也脱不了干系。连锁店总爱大肆推销垃圾食品:打折甩卖、电视社交媒体广告轰炸、收银台和过道尽头的显眼摆放,招招见效。比利时、爱尔兰等14个国家的研究都证实了这点。网上更夸张,澳大利亚超市网站上至少三分之一显眼位置摆的都是垃圾食品,折扣也多给这些玩意儿。

还有个大问题:比起小店,连锁巨头对产品种类和价格的话语权大得吓人。它们跟跨国食品厂商联手,掌控供应链,推销那些超加工的垃圾食品,赚得盆满钵满。

怎么办呢?肥胖问题背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食品价格、可得性、促销手段,还有零售行业的结构,都脱不了关系。我们觉得,政府和商家该出手了,改变我们买菜的环境。

有些国家已经动起来了。英国出台法律,禁止在收银台和过道尽头摆放不健康食品,今年10月起,连“买一送一”这类促销也得收敛。挪威一家大连锁几年前就搞了个健康饮食计划,加大健康食品展示,还给蔬果打折,结果2012到2020年间蔬菜销量涨了42%,水果25%。

可大多数连锁店还是没把顾客健康当回事。在美国,低收入人群去的超市尤其如此。英国虽然有些进步,但所有评估过的超市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现在正是时候,打造更健康的购物环境,助力营养饮食,把肥胖潮压下去。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BALI 编辑发布。

[ 广告 ]
赞一个 (3)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