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试验用患者健康眼中的干细胞修复受损角膜,79%患者在一年后恢复正常,92%获成功,为失明者带来希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角膜作为它的外层,负责将光线聚焦到视网膜上。由于直接面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威胁,比如飞溅的化学物质或高温灼伤,角膜天生带有一群边缘上皮干细胞,默默修补日常的小损伤,确保表面光滑、功能正常。可一旦遭遇严重创伤,这些“常驻维修工”就无能为力了。过去,即使尝试角膜移植,效果也往往不理想——损伤太重时,新角膜根本无法存活。

然而,来自Massachusetts Eye and Ear的科学家们带来了一线曙光。他们研发了一种名为CALEC(培养自体边缘上皮干细胞)的疗法,方法简单却充满希望:从患者未受损的眼睛中取出干细胞,在实验室里培养几周,让它们壮大成一支“修复大军”,然后通过手术移植到受伤的眼睛上。想象一下,这就像从健康的土壤中挖出一株幼苗,精心培育后移植到荒芜的土地上。

这项研究进入了一期/二期临床试验,14名患者参与其中,术后被跟踪观察了18个月。医生们最关心的是角膜表面能否修复,同时也留意视力是否有所改善。结果令人振奋:术后三个月,7名患者(50%)的角膜完全恢复正常;到了12个月,这个数字上升到11人(79%)。还有两人被评为“部分成功”,于是研究团队宣布CALEC的总成功率高达92%。比如一位患者,曾经连光亮都分辨不清,如今已能模糊地看到远处的树影。

当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三名患者需要第二次移植,其中一人最终也达到了完全成功的标准。视力测试中,大多数人的受损眼恢复了一些视力,有些甚至从法律定义的失明状态迈向低视力级别。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取材的健康眼还是接受移植的受伤眼,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研究者们坦言,这只是开始。92%的成功率让人眼前一亮,但他们希望通过更大规模、更长时间的试验进一步验证效果,最终将CALEC推向FDA审批。角膜损伤曾被视为不可逆的判决,可现在,这项技术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那些被黑暗笼罩的生命。从实验室到手术室,干细胞正在重写失明者的未来。

本文译自 newatlas,由 BALI 编辑发布。

[ 广告 ]
赞一个 (1)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