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分析46项试验、超6万人数据,维生素D补充对预防急性呼吸道感染效果微弱,未达显著水平,挑战先前乐观结论。

急性呼吸道感染,简称ARI,通常是指呼吸道在21天内被病毒或细菌攻陷的状况。这种病症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容小觑,给医疗系统带来持续压力。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好奇:维生素D能不能成为一道防线?实验室研究显示,维生素D代谢物能增强人体对呼吸道病毒的天然免疫反应,而观察性研究也发现,血液中25-羟基维生素D(简称25[OH]D,衡量维生素D水平的金标准)偏低的人更容易感染ARI。这些线索让人充满期待。

早在2021年,一项涵盖37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荟萃分析给出过乐观结论:维生素D补充能小幅降低ARI风险(比值比OR为0.92)。不过,自那以后,又有6项符合条件的新试验完成,其中一项规模颇大,涉及15,804人。于是,研究者决定重新审视这个话题,看看维生素D是否真能兑现它的“防护承诺”。

这次更新分析纳入了46项试验,总计64,086名参与者,数据来自全球最新的双盲RCT。研究团队从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搜集了2020年5月1日至2024年4月30日间的试验结果,没有语言限制。他们关注的是那些用安慰剂或低剂量维生素D作对照、提前设定ARI发生率作为效果指标的试验。为了挖得更深,他们还联系了研究作者,拿到了按基线25[OH]D水平和年龄分层的数据。

结果却让人有些意外:维生素D补充对整体ARI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OR 0.94,95%置信区间0.88-1.00,p=0.057)。换句话说,尽管效果的点估计(0.94)跟2021年的0.92很接近,但这次的置信区间跨过了1,统计学上不再能自信地喊出“有效”。研究者还按年龄、基线维生素D水平、剂量频率等分组分析,却没找到任何明确的证据表明这些因素会改变结果。

其实,随机试验的结果一直不太统一。有的显示维生素D能帮忙,有的却毫无动静。2021年的分析曾发现,每天服用400-1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在试验周期不超过12个月、或者针对1-15岁儿童时,保护作用更明显。可这次更新后,即便在这些特定条件下看到了统计意义,研究者用更严格的分析方法一查,发现这些因素并不能真正“扭转乾坤”。

有趣的是,这次分析的异质性(I2=26.4%)比之前(35.6%)有所下降,意味着结果更稳定。但研究者怀疑,之前的乐观结论可能被小型研究的偏差放大了。一个叫做“漏斗图”的工具显示,数据分布有点偏向左边(p=0.0020),暗示发表偏见可能让效果看起来比实际更强。

这项研究的亮点在于,它集齐了全球最新的RCT数据,样本量更大,统计能力更强。比如,那个15,804人的大试验就提供了宝贵信息。研究还细致地分层分析了维生素D状态和年龄的影响。不过,短板也不少。有些试验没回应数据请求,其中至少有一项报告了正面效果,可能让结果偏向“没用”。另外,团队用的是试验层面的汇总数据,而不是个体数据,虽然他们尽力从作者那里拿到了分层信息,但细节依然有限。

研究者还坦言,缺少足够数据去比较高低剂量的效果,也没法探讨种族、肥胖,甚至饮食习惯(如是否空腹服用)的影响。更别提近年来维生素D补充剂的流行,可能让对照组的人也在偷偷补D,无形中模糊了试验的边界。

说到安全性,维生素D倒是没让人失望。参与者中至少经历一次严重不良事件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OR 0.96),而且异质性几乎为零,说明这点很靠谱。

最终,这份更新报告给出了一个冷静的结论:维生素D补充对预防ARI的效果,跟之前想的差不多,但如今看来,它并不能稳稳地站住“显著有效”的位置。研究者感慨,这就像在迷雾中摸索,路径比想象中曲折,但好在他们已经为未来的探索铺好了路。这场关于维生素D的讨论,显然还有续集。

本文译自 thelancet,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