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表于权威期刊PNAS的开创性研究,正悄然改写我们对于财富不平等起源及其必然性的理解。这项研究并非空谈,而是基于一项庞大的考古数据集,涵盖了全球范围内约1000个遗址中超过5万座房屋的详尽信息。研究结果掷地有声: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并非社会演进、农业发展或人口增长的宿命。恰恰相反,它更像是人类社会在政治抉择与治理模式上的不同选择所留下的印记。

这项研究由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中美洲、中美洲及东亚人类学领域的MacArthur策展人Gary Feinman领衔。他们巧妙地选取了房屋面积这一直观指标,作为衡量古代家庭财富的“标尺”,进而估算出各个社会的基尼系数——这是衡量贫富差距的公认标准。研究的时间跨度宏大,囊括了人类上万年的历史足迹,地域遍及六大洲。这项工作也与旨在探寻社会不平等历史根源与演变轨迹的“全球不平等动态(GINI)”项目紧密相连。

颠覆认知:贫富差距并非社会发展必然
三个被挖掘的古典时期(ca。550-750 CE)的房子在El Palmillo(哈卡谷,墨西哥)。下:最大和最精致的住宅结构(11号站台)。右上:一个不太精致的住宅(结构35)。左上:一个较小的住宅(露台925)。

“这在考古学界,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数据集,” Gary Feinman难掩兴奋地表示。“它赋予了我们一种能力,能够基于实证、系统性地回溯和审视不平等现象在漫长历史中的演变模式。” 研究团队细致分析了从冰河时代末期直至欧洲殖民浪潮兴起这一广阔时间段内,遍布北美洲、中美洲、欧洲及亚洲的众多人类定居点。通过仔细比较同一社群内房屋面积的差异程度,科学家们得以量化不同社会的不平等状况,并进一步探究这种不平等与当地人口规模、政治组织复杂程度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

长久以来,一种主流观点深入人心:认为社会规模一旦扩大,出现正式的领导层,或是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贫富差距就注定会随之加剧。然而,这项研究的结果却描绘了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数据显示,不平等程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远非一条单向上升的直线。“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假设,其实已经流传了数个世纪,” Gary Feinman解释道,“比如认为不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这种想法根深蒂固。但我们的研究揭示,现实远比这种简单的线性逻辑要复杂得多。”

研究者们确实观察到,在不少案例中,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政治结构趋向等级化,社会不平等程度的确有所上升。但这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铁律。历史同样记录了许多反例:一些人类社群成功地发展出能够有效抑制财富过度集中的机制,巧妙地利用治理手段和合作性制度来扮演“财富调节器”的角色,力求维持相对均衡的社会状态。Gary Feinman补充道:“按照过去的思路,人们总觉得一旦社会规模变大、有了成型的领导体制,或者进入农耕时代,贫富悬殊就必然急剧恶化。但我们的证据表明,即便是在大型复杂社会里,高度的不平等也并非无法避免的宿命。”

他特别强调,在古代社会,房屋的大小几乎是衡量财富最稳定、最可靠的“硬指标”。“经验告诉我们,通常房子越大,往往也越是精心建造,不仅拥有更厚实的墙壁,还可能具备一些彰显地位的特殊构造或装饰,”他这样描述道。

这项研究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它有力地戳破了一个流传已久的迷思:即认为经济上的不平等仅仅是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不可避免且自动发生的副产品。事实恰恰相反,研究清晰地证明,人类自身的抉择——社会财富如何分配,治理架构如何搭建,以及社群成员选择以何种方式组织起来——在塑造最终的社会面貌,特别是贫富格局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根本性的角色。

Gary Feinman最后以一段富有远见的思考结束了他的阐述:“既然历史告诉我们,即便在人类社会规模扩大、治理结构趋向复杂的过程中,严重的不平等也并非铁定的结局,那么这就为我们重新审视当下、回望历史提供了一系列全新的视角和深刻启示。尽管技术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确实可能为不平等的加剧埋下伏笔、提供了某种‘可能性’,但历史同样证明,这种‘可能性’并非总会转化为现实。人类的选择与制度设计,依然拥有巨大的塑造空间。”

本文译自 Archaeology News,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