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凝视一幅画作,是否能让心头一轻?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观赏艺术不仅愉悦身心,还可能成为提升幸福感的独特途径。相比于绘画或跳舞等创作性艺术活动,单纯的艺术观赏——如漫步美术馆、欣赏医院墙上的画作或在家中浏览数字艺术——因其低门槛和高可及性,正逐渐受到关注。然而,这一领域的证据仍如拼图般零散,亟需系统整理以揭示其奥秘。
一项涵盖38篇论文、6805名参与者的系统综述,深入挖掘了观赏艺术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艺术观赏活动遍布博物馆、医院、实验室和线上平台,形式多样:有的仅是短暂凝视一幅画,有的则是为期数周的博物馆导览课程。例如,Clow和Fredhoi在2006年发现,短暂停留博物馆就能显著改善情绪和缓解压力;而在医院,患者通过观赏画作感到临床环境的柔化,重新找回自我认同。这些活动常伴随教育讲解、社交互动或反思环节,增添了体验的深度。
幸福感包含情绪、评价、意义感及社交等维度,研究对此逐一剖析。结果令人振奋:意义感(即生活的目的感)在多项研究中表现出显著提升,尤其在博物馆团体活动中,参与者通过艺术对话感受到归属与成长。然而,其他维度如疼痛缓解或整体幸福感的证据尚显薄弱。许多研究因样本量小或缺乏对照组,结论不够有力。例如,Cotter等人在2022年通过与阅读艺术相关内容的对照实验,证实艺术观赏对意义感的提升优于对照组,但类似高质量研究仍属少数。
更引人入胜的是,研究揭示了艺术观赏促进幸福感的五大机制:情感唤起、认知刺激、社交联结、自我转变和韧性培养。在医院,患者通过画作缓解焦虑,重拾自我;在博物馆,老年人通过导览活动感到赋能,重新获得自主感。Jensen在2023年记录了一位痴呆症患者在艺术活动中展现的自信,令人动容。然而,这些机制高度依赖情境:数字观赏可能激发个人反思,却难以带来社交联结;反之,群体活动虽促进交流,却可能削弱内省效果。
尽管前景光明,研究仍面临挑战。许多论文缺乏对艺术类型、观赏时长或环境的具体描述,限制了对关键“成分”的理解。例如,欣赏当代艺术是否比传统风景画更能激发认知?单独观赏与群体导览的差异何在?此外,生物学机制,如艺术如何调节皮质醇或激活大脑奖赏网络,尚需更多探索。Fancourt在2021年提出的休闲活动模型涵盖600多种机制,但艺术观赏的独特性仍待挖掘。
为填补这些空白,研究团队推出了两项实用工具:一个详细数据库,供研究者按艺术类型或人群筛选文献;以及《接受性艺术活动研究报告指南》(RAARR),规范活动描述,确保未来研究更透明、更可比。这些工具如灯塔,指引研究者航向更清晰的证据海洋。
艺术观赏的魔力在于其普适性——无需专业技能,人人皆可参与。无论是城市街头的公共雕塑,还是家中屏幕上的数字画作,艺术都在悄然疗愈我们。然而,要将这一潜力转化为政策或健康干预,还需更严谨的实验设计和跨学科合作。正如Mastandrea在2019年所说,艺术体验不仅带来愉悦,更唤醒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未来的研究将决定,这份热爱能否成为幸福的普遍良方。
本文译自 tandfonline,由 BALI 编辑发布。
数据加载中...BIU...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