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nya Yamanaka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逆转细胞命运,开启个性化医疗新篇章,获诺贝尔奖。
上世纪80年代,大阪东部的工业城市东大阪,一位少年陪父亲前往医院。父亲Shozaburo,一位经营家族锯床零件厂的中年工程师,因小事故需要输血。起初一切顺利,但不久后他突发怪病,肝硬化悄然侵袭。面对未知的病魔,他叮嘱儿子不要继承工厂,而是成为医生。这少年便是Shinya Yamanaka,26岁时,父亲因丙型肝炎去世,这一刻彻底改变了他对医学的看法。
Shinya遵循父亲遗愿,考入神户大学医学院,成了一名住院医生,亲自为父亲注射药物。然而,父亲的离世让他意识到,面对未知疾病,医学学位也无能为力。1989年,丙肝病毒被发现,他幡然醒悟:“无法治疗未知之物。”于是,他放下手术刀,拿起移液器,投身医学研究,决心揭开疾病的秘密。
在旧金山的Gladstone研究所,Shinya接触到基因编辑和胚胎干细胞培养,点燃了他对细胞潜能的兴趣。回到日本后,资金匮乏几乎让他放弃,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分离突破重新燃起希望。在奈良研究所,他提出一个大胆问题:能否让分化细胞重返干细胞状态,逆转生物时间?
胚胎干细胞如生命的空白画布,能分化为任何细胞类型,这种“多能性”令人着迷。1996年,克隆羊Dolly的诞生证明成年细胞的基因指令可被重置。Shinya受到启发,但胚胎干细胞研究因伦理争议受限,他决心寻找替代路径。他假设,或许只需几个关键基因,就能让普通细胞“返老还童”。
在奈良,Shinya与博士后Kazutoshi Takahashi展开实验。他们筛选出24个可能维持干细胞状态的基因,逐一插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这些细胞本该分化为皮肤或肌肉,但他们希望找到让其“倒退”的秘方。起初,单一基因无效,但当全部24个基因同时加入,奇迹出现了:16天后,培养皿中冒出类似干细胞的圆形细胞群,形态与胚胎干细胞无异。他们称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
接下来是精简基因的挑战。通过逐一剔除,他们锁定四位“魔法师”:Oct3/4、Klf4、Sox2和c-Myc。少了任一,细胞群无法形成;仅用三者,细胞虽生成,却不稳定。这四者如交响乐团,缺一不可。c-Myc像撬棍,打开基因组;Klf4平衡生长与存活;Oct3/4和Sox2则激活干细胞基因,共同编织重编程的奇迹。
为验证这些细胞是否真为多能,Shinya团队展开严苛测试。RT-PCR显示,iPS细胞表达了干细胞标志基因。染色质免疫沉淀揭示,关键基因的表观遗传“锁”被松开,基因更易激活。DNA微阵列分析表明,iPS细胞的基因表达模式与胚胎干细胞高度相似。注入免疫缺陷小鼠后,iPS细胞形成包含三种胚层组织的畸胎瘤,证明其分化潜能。他们甚至用成年小鼠尾部皮肤细胞重复实验,结果一致:生物时间真的被逆转。
为何只有少数细胞成功重编程?Shinya推测,这需要四因子活性达到“金凤花”平衡,且可能依赖随机突变或病毒插入的偶然性。c-Myc的癌基因特性也带来隐患,需进一步优化。2007年,他们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皮肤细胞,成功生成人类iPS细胞,震惊科学界。2012年,Shinya因此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如今,iPS细胞掀起医学革命。2011年,京都大学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iPS细胞培育神经元,研究疾病机理。血液制品、基因疗法、药物测试,无不因iPS细胞而加速。Shinya因父亲的悲剧走上研究之路,却为无数患者点亮希望。他的发现不仅是科学的胜利,更是个人信念的结晶,书写了医学的未来篇章。
本文译自 nehalslearnings,由 BALI 编辑发布。
数据加载中...BIU...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