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强迫孩子学数学,用游戏和热情点燃他们的好奇心,让数学成为探索世界的有趣方式。

要怎样才能“逼”孩子学数学呢?答案或许是:最好别这么做。

我给自己定了一条铁律:无论何时,只要儿子说不想碰数学了,我们立马打住。没有争辩,不用利诱,更不会强迫。我们会转而去做点别的。

道理很简单:数学本不该是件苦差事,它更像是一种感知世界、与之互动的方式。如同品尝新奇的食物、沉浸于动听的音乐、或是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数学的体验应当始终充满乐趣,绝不该带有“任务”的色彩。

每个孩子天生就是探险家,他们骨子里就渴望发现新事物,数学自然也在其中。对我而言,最重要的目标无非是守护好这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让它持续萌芽、茁壮成长。

遵循着育儿书的建议,在儿子还咿呀学语时,我就不停地跟他说话:数着楼梯的台阶,告诉他各种物品的颜色,解释周围发生的一切。因为我本人确实很喜欢数字,所以在交流中会很自然地强调它们。这或许是我学到的最重要一课:孩子们能敏锐地捕捉到你真正热爱的事物,并且会不自觉地想要参与进来。

我们就只是玩。一套简单的、带有数字和彩色木条的玩具就是我们的“战场”。一开始,他只是按照颜色把木条分分类,或者把木条和对应的数字配对。他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很短,东摸摸西看看,玩一会儿就跑开了。但慢慢地,这些零散的片段逐渐延长,变成了能持续二三十分钟的、充满欢声笑语的美好时光。

当看到他把五根木条和数字‘5’联系起来的那一刻,感觉真是奇妙——那正是数学抽象思维最初的火花。很快,我们就基于此发明了各种加法游戏,构思了无数充满想象力的情节。老实说,设计这些简单又好玩的活动,我自己也乐在其中,大概不比他少。

为了让数学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我们常常把它编织进故事里。记得有段时间,我会在纸上画一座着火的房子,旁边配一个3x3的方格,里面填上一些数字,留几个空格让他算出总和。每答对一个,他就赢得一支蓝色铅笔,可以画水来“灭火”——他扮演消防员的角色,玩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中,他其实已经在接触代数的概念了。

旅途,尤其是乘坐火车时,往往是进行这些小游戏的绝佳时机,因为干扰较少。其实,只要留心观察,数学简直无处不在:在玩具店里算算20欧元能买下哪些心仪的玩具,数着脚步去往某个目的地,在菜市场比较哪种水果掂起来更重,甚至是在公园里掐着时间看他跑完全程有多快……你只需要引导孩子,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睛”去发现和审视日常生活。

当然,重复也很关键。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游戏也在不断“升级”。比如像《猫抓老鼠》(Rat-a-Tat Cat)这样的纸牌游戏,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数学元素——计算牌面点数成了游戏的一部分。渐渐地,像14 + 11这样的加法,他也能在脑海里轻松完成了。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溜走,这大概是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令人措手不及的事情了。在繁重的工作、琐碎的家务和日常生活的压力下,我们太容易忽略掉与孩子共度的、真正有质量的时光。为此,我给自己设了一个内部的“考核指标”:如果在过去的三天里,我没能抽出至少半小时和儿子一起玩耍,那一定是哪里出了严重的问题。

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分享热情与施加压力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我本人非常热爱数学、编程、音乐和体育,自然也渴望将这些爱好中的乐趣传递给儿子。但分享与强加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孩子们未必会直白地表达他们的不情愿或不适,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互动有时非常微妙,很容易被我们忽略。说实话,这正是为人父母最难的功课之一。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有时却意识不到,过度分享自己的热爱,可能掺杂了满足自身期望的成分。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非常不易,我们都难免会在某个时刻“越界”。尽管如此,我们仍需时常反躬自问,审视自己的行为。

事实上,在他六岁正式上学之前,我们就已经不再固定进行那些结构化的数学游戏了。因为他的兴趣点很自然地转移到了别处,比如动手做纸飞机、涂鸦、画画——这些都是他一年前还不怎么感兴趣的新鲜事。或许他在数学方面的表现确实比同龄人稍好一些,但这并非关键。我如今真正欣慰和享受的,是看到他的好奇心开始触及更深邃的问题,比如关于“无穷大”的追问。他会好奇无穷大加上无穷大会是什么样子,会兴致勃勃地跟我讨论不同“大小”的无穷大,甚至把它们想象成可以相互“吞噬”的奇特生物。

因为归根结底,我们真正的目标并非要培养一个“数学家”,而是要精心呵护孩子那份与生俱来的、对世界学习、探索和不断追问的好奇心与渴望。

所以,别强迫孩子学数学。

本文译自 Paul Fournel,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