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商未必快乐,幸福秘诀在于用智慧助人,而非只求超越。
聪明人如何才能不再痛苦? 智力本身或许能带来幸福,但前提是你不能仅仅将其视为向上爬的工具。
“我所了解的最稀罕的东西,莫过于聪明人的幸福感了。” 这是 Ernest Hemingway 在小说《伊甸园》里借一个无名角色的口随意说出的一句话。你或许会觉得,这不过是那句流传更广的“无知是福”的另一种表达罢了。后者常常让人联想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所谓的“邓宁-克鲁格效应”——指的是那些在特定领域缺乏知识技能的人,往往会天真地低估自己的无能;又比如“解释深度错觉”,那些社交媒体上的自学者兴冲冲地阐述复杂的科学现象,自以为理解得极其透彻,实则远非如此。
然而,Hemingway 的这个论断,其背后的逻辑就不那么显而易见了。诚然,我们身边不乏郁郁寡欢的聪明人。但问题真的出在“聪明”本身吗?研究幸福感的学者们确实探讨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答案颇具禅意,如同生活中许多事情一样——关键在于“如何看待与运用”。你所拥有的天赋,既可以成为助你高飞的翅膀,也可能变成拖你下沉的锁链,全看你怎么用了。许多人习惯性地将聪明才智看作是超越他人、获得优势的利器。但若想收获真正的幸福,我们恰恰需要反其道而行。
人们很自然地会认为,聪明才智——无论是传统的IQ、情商、音乐天赋,还是其他任何能让人脱颖而出的特长——在同等条件下,理应能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毕竟,认知能力更强的人,按理说应该能抓住更多激动人心的人生机遇,也更容易获取改善生活所需的资源,不是吗?
然而,现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总体来看,在个体层面上,普遍意义上的智力水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这个笼统的结论之下也隐藏着一些有趣的细节。2022年,来自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和福特汉姆大学的研究者们深入探究了幸福感与构成神经认知能力的几大要素——记忆力、信息处理速度、推理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词汇量——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在这些要素中,只有空间想象力、记忆力和信息处理速度与幸福感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但这种关联还相当微弱,并且会随着年龄变化而起伏不定。
更值得玩味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词汇量与幸福感之间竟然存在着一种强烈的负相关。他们对此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那些词汇量丰富的人,或许更倾向于将自己置于充满挑战的环境中,结果可能导致他们面临更多的日常压力,积极情绪反而减少。换句话说,这些能言善辩、热爱文字的“语言大师”们,生活可能因此变得错综复杂,常常陷入各种微妙的困境,从而削减了内心的愉悦感。(或许可以说,他们是“言多必失乐”?)
关于智力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探讨,显然还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相信未来几年会有更多相关的成果涌现。但我认为,有一个核心原因已经比较清晰了,那就是:像聪明才智这样宝贵的资源,尤其是当它体现在出色的沟通能力上时,为何未必能直接转化为更高质量的生活?
生命中一个颇为残酷的谜题在于:为何我们总是被驱使着去追逐那些能带来“成功”却未必带来“幸福”的东西?大自然似乎用金钱、权力、享乐和声望这四大目标来诱惑我们,许诺拥有它们就能得到幸福。但真相或许是,相关性虽然存在,因果关系却很可能是颠倒的:往往是那些内心更幸福的人,更容易自然而然地获得这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一旦你本末倒置,纯粹为了追逐这些外在标签而汲汲营营,将聪明才智仅仅用于谋求个人利益——渴望他人的赞美与钦佩,或是在工作、社交中占得先机——那么,幸福反而很可能离你远去。等待你的,恐怕就只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局了。
按理说,你越是聪明,就越应该能够洞察到,真正的幸福感往往源于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坚定的信念、和睦的家庭、真挚的友谊,以及那种能够服务他人的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价值感。如果能将你的聪明才智用于探索如何更好地去爱、去服务他人,而不是一味地排挤竞争对手、囤积那些转瞬即逝的世俗奖赏,那么你的智慧才更有可能为你带来真正的、持久的幸福。
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可以将聪明才智视为一种资源,就像金钱或权力一样。对于后两者,我们已经知道如何让它们成为快乐的源泉:那就是与人分享,并将它们用于为世界创造积极的改变。那么,要让“聪明”也成为幸福的活水,我们完全可以遵循同样的逻辑。这里有两个具体的建议,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第一个建议是:大方地分享你的想法。常常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许多人在慷慨解囊、捐助慈善方面毫不吝啬,但在分享自己成功的“秘诀”或有价值的见解时,却显得尤为保守。要知道,在一个越来越依赖创意和知识驱动的世界里,将真正有价值的想法 Mì 下来、秘而不宣,或许是最隐蔽的一种“吝啬”,而这种心态,最终很可能会反噬你自己,让你内心不得安宁。我并非鼓励大家无视知识产权,而是想提出一个更偏向伦理层面的思考:你是否正在毫无保留地运用你的聪明才智,去帮助他人获得进步和成功呢?
其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能找到实践这种分享精神的机会。比如,你可能常常能敏锐地察觉到同事或同学在工作、学习上可以改进或者获得成功的方法,而对方自己却当局者迷。这时,不妨主动将你的观察和建议分享出来。为了身体力行,我自己就尝试这样做:每当我用PowerPoint幻灯片做关于幸福学的讲座时,我都会主动表示,愿意将幻灯片分享给听众,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使用和修改。
第二个建议是:别把聪明用在贬低和伤害他人上。用你的机智去压人一头、进行尖酸刻薄的讽刺或是发表冷嘲热讽的言论,这实在太容易了。毕竟,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文化似乎还在“奖励”这种行为:看看那些充斥屏幕的“吐槽大会”式的娱乐节目,看看网络上那些刻薄的“金句”和人身攻击是如何轻易就能获得病毒式传播的。然而,请记住,通过贬低他人换来的短暂笑声或网络流量,远不足以弥补这种行为所造成的伤害——不仅伤害了你的目标,最终也很可能反过来伤害你自己。
有研究显示,讽刺这种表达方式往往会加剧批评的强度,而要巧妙地运用讽刺,通常还需要相当高的智力水平。但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宝贵脑力的浪费吗?这不仅仅是因为尖锐的批评本身就带有伤害性,更因为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习惯性使用讽刺的人,其自身的抑郁和焦虑水平也可能更高。虽然其中的因果关系尚未完全厘清,但我可以结合个人经历谈谈:每当我逞一时口舌之快,用抖机灵的方式贬低了别人之后,自己内心的感觉,从来都不是愉悦或舒畅的。所以,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好,请善用你的思维敏捷,去鼓舞人心,或者用幽默给他人带去纯粹的、不带任何伤害的欢笑吧。
我知道,要实践上面这些建议,一开始可能会感觉有些“反人性”。毕竟,从进化的角度看,我们似乎天生就被设定为要利用一切优势来为自己争取领先地位。而且,人类常常陷入一种“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势,潜意识里认为资源是有限的,一个人多得了,就意味着另一个人必然少得了——有些心理学家甚至将这种偏见称为“双赢否定症”(win-win denial)。
但这种“你得即我失”的想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谬误。一种更成熟、更深入(顺便说一句,这恰恰需要运用智力去理解)的人际关系观会告诉我们:当我们选择合作、选择互相扶持时,我们其实是处在一个“正和博弈”的世界里。想想看,你或许也认同,帮助他人取得经济上的成功,最终也会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而你身处其中,自然也能受益。既然如此,那么动用你的聪明才智去“赋能”他人,帮助他人成长,难道不该是一件顺理成章、甚至可以说是“明智之举”吗?
本文译自 The Atlantic,由 BALI 编辑发布。
数据加载中...BIU...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