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兰岛下发现失落微大陆,揭示地壳分离与重组的地质奥秘。
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科学家们在厚厚的格陵兰冰盖之下,竟然找到了一块失落已久的大陆碎片!这块此前从未被注意到的微型大陆,其诞生可以追溯到数千万年前,据信它曾是格陵兰与加拿大之间那片复杂地壳撕裂地带的一部分。
这片古老陆地的重见天日,不仅可能改写我们对北大西洋地区的地质认知,更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地球板块构造如何重新排列、大陆板块又是怎样分道扬镳的视野。它生动地揭示了在新生海洋的喧嚣诞生过程中,那些古老地壳的碎片是如何被遗落在角落,成为孤立的存在。
目光聚焦于加拿大与格陵兰之间的那片水域,这里由于其错综复杂的地质构造,一直是科学家们探索的热点区域。拉布拉多海与巴芬湾正是在此通过戴维斯海峡交汇。这片区域的地貌格局,主要是在遥远的古近纪时期(大约距今6100万至3300万年间)剧烈的地壳构造活动塑造而成的。
回溯到那个地质年代,地球的表层开始经历大规模的撕裂,引发了一系列的断裂活动和海底扩张,新的洋盆逐渐形成。
研究人员推测,这块深埋在地下约19至24公里处的大陆地壳,在当初的大陆分裂过程中并没有彻底“远走高飞”,而是像一个没能完全挣脱的孩子,最终被困在了海底之下,成了一块“搁浅”的陆地。
如今,地质学家们给这块独特的大陆构造起了一个名字:戴维斯海峡原微大陆(Davis Strait proto-microcontinent)。这个术语形象地描述了这样一种状态:一块属于大陆岩石圈的板块,它既没有完全保持与主大陆的连接,也未曾彻底分离漂移出去。
那么,这块奇特的原微大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们借助重力图谱和地震成像技术,如同给地球做CT扫描一般,仔细辨识了该区域断层的结构和走向。分析结果指向了一个关键转折点:大约在4900万至5800万年前,海底扩张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从原先的东北-西南方向转变为更偏向南北的方向。正是这次方向上的“变道”,对于将这块大陆碎片“固定”在原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大约3300万年前,该区域的海洋扩张活动渐渐偃旗息鼓。此时,格陵兰板块与埃尔斯米尔岛发生了碰撞,并最终并入了北美板块。这是该地区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也彻底锁定了这块原微大陆的最终归宿——静静地躺在海底,紧邻着格陵兰岛的西海岸边缘。
在一项发表于《Gondwana Research》期刊的研究中,来自德比大学的博士研究员Fr. Jordan Phethean、Luke Longley以及乌普萨拉大学的Christian Schiffer博士共同揭示,这片区域相对孤立的构造演化历史,使其成为了研究微大陆如何形成的绝佳天然实验室。
他们解释道,所谓的原微大陆,实际上就是指那些相对较厚的大陆岩石圈区域,它们通过一片相对更薄的大陆岩石圈地带与主要大陆板块分隔开来。深入理解这些裂谷作用和微大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预测地球表面未来的演变趋势。研究者们强调,这类地质构造绝非仅仅是满足好奇心的地质奇观,它们掌握着理解地球地壳在漫长时间里如何破裂、分离又如何重新组合的关键线索。
本文译自 The Times of India,由 BALI 编辑发布。
数据加载中...BIU...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