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人与室内植物存在四种关系,从视为家人到漠不关心,揭示人与自然的连接。
如今,无论走进家门还是踏入办公室,绿意盎然的室内植物几乎随处可见。这股绿色风潮也体现在市场上:全球室内植物市场正蓬勃发展,预计到2031年,其规模将突破280亿美元。
人们在家中或办公室里摆放绿植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是为了装点空间,有的看重其净化空气的功效,还有人希望借此舒缓压力。然而,我和同事们渴望挖掘更深层次的联系:人们与这些朝夕相伴的室内植物之间,究竟建立起了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又能如何揭示人与自然之间更为广泛的纽带呢?
为此,我们对澳大利亚的室内植物爱好者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令人动容:许多人与他们的“绿叶伴侣”之间,早已建立起意义非凡的情感连接。有些人甚至将植物视为家庭的一份子,会为它们的健康状况而焦虑不安,当心爱的植物不幸枯萎时,还会感到悲伤和悼念。
室内种植植物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考古证据显示,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埃及人就已开始将植物引入室内。而在意大利庞贝古城的遗址中,也发现了两千多年前人们使用室内植物的痕迹。到了中世纪的英格兰,室内植物更是扮演着医药和烹饪辅料的角色。时间来到20世纪下半叶,养护室内植物的风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开来。特别是在近年的新冠疫情期间,当人们的户外活动受限,与自然的亲近成为一种奢望时,室内植物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成为许多人寻求慰藉、连接自然的重要方式。
当然,室内植物带来的益处远不止于满足我们亲近自然的渴望。多项研究已经证实,这些绿色生命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积极情绪,显著减轻压力感,甚至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身体上的不适,比如疼痛感。
然而,人与植物之间的连接并非千篇一律。正如我和同事们的研究发现,人们与自家室内植物的关系深浅不一,呈现出多样的面貌。
我们的调查对象是115位澳大利亚成年人,他们是通过社交媒体以及南澳大利亚大学的招募广告参与进来的。参与者的年龄跨度从18岁到69岁不等,其中女性约占69%,男性约占30%,另有1%为非二元性别者。有趣的是,这些参与者平均每人拥有15盆室内植物,数量差异悬殊——少则仅有一盆独苗,多则有人竟精心照料着高达500盆的庞大‘植物军团’!在这些绿植爱好者家中,共出现了51个不同品种的身影,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多肉植物、devil's ivy(绿萝)和 monstera(龟背竹)。而客厅、厨房和卧室,则是这些绿色伙伴最常被安放的空间。
综合来看,参与者们总共提到了拥有室内植物带来的11种好处。其中,近半数的人都提到了它们的美学价值,认为室内植物‘赏心悦目’,能够‘柔化空间线条’,并为居室‘增添色彩’。净化空气和带来平静感也是被普遍认可的优点。此外,还有一些参与者分享了其他不那么普遍但同样有意义的益处,例如,照料植物帮助他们养成了规律的习惯,改善了身体健康状况,提供了转移注意力的途径,有效缓解了疲劳感,甚至有些植物还散发着令人愉悦的香气。
基于这些调查结果,我们的研究归纳出了人们与室内植物之间存在的四种主要关系类型:
首先是高度连接型,这部分受访者约占14%。他们与自己的植物建立起了深厚的个人情感纽带。他们的话语充满了关爱与依恋,例如一位28岁的男士直言:“它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一位26岁的女士分享道:“我常常像照顾家人那样给它们浇水、打理。”还有一位21岁的女士动情地说:“今天我因为植物的一片叶子断了而哭泣,可见我有多么依恋它。”甚至有人(一位34岁的女士)表示:“如果哪棵植物死了,我会感觉非常糟糕,觉得自己辜负了它,通常会把它好好地埋在花园里。”
其次是参与型,这类关系最为普遍,占到了受访者的42%。这部分人也享受养护植物的过程,并乐于付出时间和精力,但相比第一类,他们的情感投入没有那么深沉。正如一位22岁的女士所说:“给它们浇水,看着它们一点点长大,这过程本身就挺让人兴奋的。能让它们一直好好活着,我会感到很自豪。”另一位同龄女士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看到哪棵植物状态不好或者蔫了,我会有些失落;而当它们看起来生机勃勃、水灵灵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很开心。”
再次是有限参与型,占受访者的23%。这类人虽然也喜欢室内有植物点缀,但并不会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照料,与植物的情感连接也相对有限。一位45岁的女士就坦诚地表示:“我觉得室内植物还不错,但透过我们家的大窗户就能看到外面的花园,那些室外的植物对我们来说显然更重要。”
最后是无关系型,约占12%。这部分参与者表示他们与家中的室内植物几乎没有什么互动或情感连接。一位21岁的男士简单地解释道:“那盆是多肉,几乎不用浇水。”另一位同龄男士则说:“这些植物都是别人送的礼物,不是我自己特意去买的。”
这些发现提示我们,室内植物能够以多种多样、甚至超乎我们以往认知的方式,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我们对于这种丰富性的理解,或许才刚刚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究的数据收集于2020年,正值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的特殊时期。这一背景无疑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部分参与者之所以与室内植物建立起格外紧密的联系,或许正是因为当时户外活动受限,使得室内绿植成为了他们与自然连接的重要甚至是唯一途径。因此,未来在后疫情时代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这种人与植物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潜力的新兴研究领域。通过深入探究人与植物之间这种看似微小却意蕴丰富的联系,我们有望更好地发掘和利用自然的力量,从而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与整体福祉。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BALI 编辑发布。
数据加载中...BIU...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