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生命长短竟有天壤之别。有些动物的一生,仿佛只是匆匆一瞬,转眼即逝;而另一些,用英格兰伯明HAM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 João Pedro de Magalhães 的话说,则像是拥有了对抗时间的魔法,“几乎看不到衰老的痕迹”。João Pedro de Magalhães 正是“人类衰老基因组资源”项目的负责人,这个项目维护着一个记录动物最长寿命的数据库——AnAge。他提到,像某些龟类、鱼类还有蝾螈,它们随着岁月流逝,身体机能似乎并无退化迹象。可以想象,如果能幸运地躲过天敌的捕杀、意外事故或是疾病的侵袭,这些“老寿星”或许真的能活到超乎想象的岁数。

João Pedro de Magalhães 坦言:“不同物种之间衰老速度的巨大差异,至今仍是生物学领域的一大谜团。我们对于衰老背后的具体机制,其实还知之甚少。”不过,科学家们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那些时刻面临被捕食威胁的物种,似乎演化出了一种“速战速决”的生存策略:它们快速生长,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性成熟,繁衍后代。这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在随时可能丧命的环境里,抓紧时间留下后代才是王道。

相反,有些生物则从容不迫得多。比如大名鼎鼎的格陵兰鲨,它们稳坐食物链的顶端,几乎没有天敌,也就没有了早早传宗接代的紧迫感。它们选择了“慢生活”,衰老过程极其缓慢,甚至可能要花费长达 150 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开始繁衍下一代。这种悠然自得的生命节奏,着实令人羡慕。

那么,除了生存环境的压力,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生命的蓝图——DNA。人们推测,DNA 的突变或许也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些能够“长生不老”的物种,往往进化出了更强大的 DNA 修复系统,就像给自己的基因上了一道保险,能有效抵御可能由 DNA 损伤引发的癌症。而像老鼠这样的小型动物,它们的生命周期本来就短,在危机四伏的野外,它们往往还没等到癌症找上门,就已经成了其他动物的盘中餐。因此,从进化的角度看,它们似乎就不需要投入那么多“资源”去发展精密的 DNA 修复能力。有趣的是,当我们把老鼠放到安全的实验室环境里精心饲养,它们虽然免遭捕食,癌症的发病率却异常地高,这也从侧面印证了 DNA 修复能力与寿命、癌症风险之间的微妙联系。

为什么有些动物只能活几十天,而有些能活几千年

本文译自 Scientific American,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