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何不像其他哺乳动物那样毛发浓密?研究揭示,基因开关的关闭与适应炎热环境的汗腺进化,让人类逐渐“脱毛”。

你有没有好奇过,为何人类不像狗、猫或大猩猩那样,浑身覆盖厚厚的毛发?其实,不只是人类,大象、犀牛、裸鼹鼠,甚至鲸鱼和海豚这些海洋哺乳动物,毛发也同样稀疏。科学家推测,早在恐龙时代,最早的哺乳动物可是毛发茂盛的家伙。

经过数亿年的演化,包括人类在内的少数哺乳动物逐渐变得“光溜溜”。放弃一身毛皮,究竟有什么好处?我是个研究哺乳动物毛发基因的生物学家,这个问题让我着迷。答案藏在基因的“开关”里:某些关键基因被关闭,毛发就不再疯长。

毛发的作用可不少。它能保暖,挡住阳光和外伤,甚至帮动物融入环境。还记得被东西轻轻擦过时的那种痒痒感吗?那是毛发在提醒你周围的动静。人类其实全身都有毛发,只是比起毛茸茸的亲戚,细小得多。例外的是头顶的头发,浓密得像个天然遮阳伞,保护头皮免受烈日炙烤。成人腋下和腿间的较粗毛发则像润滑剂,减少皮肤摩擦,还能通过散发汗液帮助散热。

既然毛发这么实用,人类为何要“抛弃”它?故事要从大约700万年前说起,那时人类与黑猩猩的进化道路分道扬镳。科学家虽无法完全确定人类为何变得少毛,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与汗液有关。相比黑猩猩和其他哺乳动物,人类的汗腺多得惊人。汗液蒸发时带走体表热量,让身体保持凉爽。这种冷却系统对生活在炎热非洲大草原的早期人类祖先至关重要。

当然,热带地区如今仍有许多毛发浓密的哺乳动物。早期人类却能通过“持久狩猎”策略捕获它们:在酷热中长距离追逐,直到猎物因过热和疲惫而无法逃跑。人类不必比猎物跑得快,只需耐力够强。大量出汗加上稀疏的毛发,让这种耐力成为可能。

为了弄清哺乳动物的毛发之谜,我的团队比对了62种哺乳动物的基因信息,从人类到犰狳,从狗到松鼠。逐一排列这些物种的DNA后,我们锁定了控制毛发生长或缺失的基因。令人惊讶的是,人类依然携带着长满全身毛发所需的全部基因,只是这些基因被“静音”或关闭了。

人类为何不像其他哺乳动物那样一身毛
Petrus Gonsalvus和他的妻子Catherine,由Joris Hoefnagel绘制,约1575年

在《美女与野兽》的故事中,野兽一身厚毛看似纯属虚构。但现实中,极少数人因罕见疾病全身毛发疯长,这种病叫多毛症,因其外观被戏称为“狼人症”。16世纪的西班牙男子Petrus Gonsalvus就患有此症。幼年时,他被装在铁笼里当作动物送给法国国王亨利二世。国王很快发现,Petrus与常人无异,还能接受教育。后来,他娶了一位女士,他们的故事启发了《美女与野兽》。

虽然你可能永远不会遇到多毛症患者,但这种罕见情况揭示了基因如何引发毛发生长的惊人变化。人类的“无毛”进化不仅是基因的故事,也是适应环境的智慧选择。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