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猫在缓解孤独和压力中崭露头角,凭借独特气质和与主人的深厚纽带,挑战传统环境限制,成为治愈新星。

在医院、学校或养老院里,狗狗凭借热情和社交天赋,早已是广受欢迎的疗愈动物。然而,近年来,一个新角色悄然走红:疗愈猫。这些喵星人以独特的方式,为人们带来慰藉,尤其适合那些害怕狗狗或难以与大型动物互动的人群。

疗愈猫活跃在监狱、临终关怀中心、医院等场所,任务是缓解孤独和压力。与狗狗不同,猫咪通常更喜欢熟悉的环境和稳定的生活节奏。它们的野猫祖先赋予了它们对领地安全的执着,依赖气味来构建安全感。比如,F3信息素能让猫咪将某个区域标记为“安全地带”,仿佛在家中绘制了一张嗅觉地图。然而,疗愈工作却要求猫咪走进喧闹、陌生且充满变数的环境——这对大多数猫来说,简直是天大的挑战。

但社交媒体上的新趋势让我们重新审视猫咪的适应力。越来越多的人分享自家猫咪随主人乘飞机、住露营车甚至骑摩托旅行的故事。这些猫咪似乎不仅能忍受,还能在专家眼中的“压力场”里怡然自得。究竟是什么让这些猫咪与众不同?

研究为我们揭开了一角。2021年,Alexandra Behnke团队发现,42只测试猫中近一半表现出“安全基地效应”——与主人重聚时,猫咪的压力减轻,探索欲增强。这种信任纽带或许是疗愈猫应对陌生环境的关键。比如,一只疗愈猫在养老院面对陌生的轮椅和嘈杂声时,可能因为有熟悉的主人在旁,而显得从容不迫。

比利时研究者Joni Delanoeije则进一步探究了疗愈猫的独特性。通过分析474只猫的问卷数据,其中12只参与过疗愈服务,她发现这些猫咪比普通家猫更爱与人和同类互动,喜欢吸引注意力,且对被抱持的抗拒感更低。想象一只普通的家猫被陌生人抱起时那抓挠反抗的画面,而疗愈猫却可能安静地接受,甚至主动蹭蹭对方。这种社交天赋和耐受力,让它们更适合在陌生环境中与人互动。不过,由于样本中疗愈猫数量有限,研究者提醒,还需更多数据来验证这一结论。

尽管如此,疗愈猫的工作并非毫无挑战。2023年,Taylor Griffin和Lori Kogan的全球研究显示,即便是适应力强的疗愈猫,也可能在实际工作中感到不适。68%的猫主人在访视中曾因猫咪的不适而提前结束活动。比如,一只猫咪可能因为医院消毒水的气味或突然的喧闹而蜷缩起来。研究还指出,猫咪与主人之间的深厚信任是它们适应的基石,这种关系为猫咪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提供了一份安全感。

与狗狗相比,猫咪的社交需求、脾性和对变化的耐受度截然不同。狗狗擅长通过肢体互动传递情感支持,而猫咪的独特武器或许是那低频的咕噜声。200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猫咪的咕噜声频率在25至50赫兹之间,这种频率被认为对人体愈合有益。虽然后续研究尚待补充,但202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猫主人们普遍认为猫咪的咕噜声能让人平静。比如,轻轻抚摸一只发出咕噜声的猫咪,可能会让人感到心跳放缓,压力消散。

猫咪与狗狗各有千秋,也因此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研究发现,自认为是“猫派”的人往往更独立、富有创造力,喜欢一对一的互动;而“狗派”则更外向、热衷群体活动。2022年,Jovita Lukšaite团队通过面部表情分析发现,猫狗图片引发的快乐程度相当,但狗狗图片更容易引发恐惧感。这意味着,对于害怕狗狗的人,疗愈猫可能是更理想的选择。

此外,疗愈猫的选拔和准备至关重要。早期社会化和逐步暴露于不同环境,能帮助猫咪适应疗愈工作的不可预测性。比如,一只从小习惯各种声音和人群的猫咪,可能在养老院里表现得如鱼得水。而那些天生爱社交、能轻松应对拥抱的猫咪,更可能成为疗愈界的明星。

总的来说,狗狗或许是疗愈界的传统王者,但猫咪正以自己的方式证明,它们同样能为需要慰藉的人们带来温暖。只要拥有合适的气质和训练,疗愈猫就能用独有的柔软与咕噜,点亮那些孤独或疲惫的心灵。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