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mp重返白宫百日,行动雷厉风行,但承诺兑现与长远影响尚不明朗,多项政策引发争议与法律挑战。

自Donald Trump总统重返白宫以来,短短数周内便掀起了一场行动风暴,旨在向全美民众展示其政府正如何雷厉风行地兑现竞选承诺。在共和党掌控国会的配合下,Trump几乎畅通无阻,大刀阔斧地着手改造联邦政府体系,并试图颠覆既有的外交格局。转眼间,Trump迎来了他任内的第100天,他的施政烙印似乎已随处可见,然而这些举措的长远效果究竟如何,目前还是一片迷雾。

事实上,这位共和党总统签署的不少行政命令,更像是为未来目标铺路的意向声明或初步部署,而非立竿见影的成果。譬如,他在上任第一天就宣布进入能源紧急状态以刺激生产,但他向选民承诺的实惠——电费大幅下降,却要等到明年才能见分晓。更有甚者,Trump的施政目标之间偶尔还会相互“打架”。他既承诺要降低民众的生活成本,又主张对外国商品征收关税,而后者几乎注定会推高物价。与此同时,另一些议题则进展缓慢,似乎被暂时搁置了。

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是,Trump的这些行动是否都经得起法律的检验?他的一些决策已经引来了诉讼,这意味着他许多已经完成的“政绩”,很可能随着司法程序的推进而被撤销。

我们不妨来审视一下他各项承诺的进展情况。

Trump曾许诺要成为物价的“终结者”。从数据上看,通货膨胀率自2022年达到9.1%的峰值后确实在回落,在他1月份就职时为3%,到了3月份已降至2.4%。对此,Trump不无得意地宣称:“我们已经解决了通胀问题。”然而,美联储却发出了警告,指出总统的关税计划通过对进口商品征税,极有可能反过来推高物价,这与他降低生活成本的承诺背道而驰。此外,Trump想要“还清所有国债”的宏愿恐怕也难以实现。他力推的减税计划势必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让偿还巨额国债变得更加困难。更何况,他在2016年竞选时也做出过类似的承诺,结果在其第一个任期内,国家债务反而急剧膨胀。

在打击非法移民方面,Trump确实在他标志性的边境控制承诺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回顾Joe Biden总统执政的最后一年,试图从墨西哥非法进入美国的人数经历了急剧下降,从2023年12月高达249,740人的峰值降至2024年12月的47,324人。而在Trump上任后,这一数字更是骤降,今年2月仅为8,346人,3月进一步降至7,181人。不过,目前尚不清楚Trump政府的驱逐力度是否能与Biden去年创下的高强度记录相匹敌,相关数据还未公布。与此同时,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正在全美范围内展开大规模逮捕行动。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坚称自己无辜的人,在未经正当法律程序的情况下就被驱逐出境。Kilmar Abrego Garcia的遭遇便是悬而未决的案例之一:尽管他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也未经听证核实政府所谓的“黑帮成员”指控,他还是被遣返回了萨尔瓦多的监狱。

削减能源开支是Trump向选民做出的另一项重要承诺,而且是一项选民可以凭自家账单直接检验的承诺。他曾信誓旦旦地保证,将在12到18个月内,将民众的能源成本削减一半乃至四分之三。当然,有时他的措辞也留有余地,比如:“如果效果没那么好,你们可能会说,‘哦好吧,我投了他,他还是降了不少嘛。’”但更多时候,他的承诺斩钉截铁,毫不含糊。去年九月在北卡罗来纳州Mint Hill的一次集会上,他就明确表示:“在我的计划下,我们将把能源和电力价格削减一半。”

Trump对关税的偏爱以及他认为其他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美国便宜的信念,早已不是秘密。他在竞选期间就放言:“我将对大多数外国制造的商品征收普遍关税。”上任后,他确实大张旗鼓地行动起来,尽管具体措施和附加条件变动频繁。他首先升级了对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的关税,表面理由是惩罚这些国家未能阻止芬太尼流入美国。紧接着,在4月2日,他又宣布了范围更广的进口商品税,并称之为“解放日”的一部分。虽然之后Trump撤回了该计划的部分内容,转而寻求谈判解决,但他保留了对中国商品高达145%的惩罚性关税。这些高额的进口税及其反复无常的实施方式,已经导致股票市场剧烈震荡。与第一个任期相比,Trump似乎对这种市场混乱表现出了更强的容忍力。

在结束俄乌冲突的承诺上,Trump显然未能兑现。去年夏天,他在一次又一次的集会上承诺,只要他赢得大选,就能促成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和平。他甚至在八月份底特律的一次国民警卫队协会会议上宣称:“在我抵达椭圆形办公室之前,在我赢得总统大选后不久,我将让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这场可怕的战争得到解决。”实际上,至少从去年五月开始,他就反复做出同样的承诺。然而,这一切并未发生。有时,他会换一种说法,声称自己能在一天之内结束这场战争。但那个承诺中的“一天”至今也未到来。

Trump还描绘了宏大的减税蓝图。尽管他已将行政命令的权力运用到了极致,但要实现他所承诺的减税目标,仍需得到国会的支持。他曾誓言要取消对小费、加班费和社会保障金征收的税款,并表示将把他第一个任期内颁布、即将到期的减税政策永久化。然而,截至目前,这些承诺均未实现。更糟糕的是,随着高额关税开始生效,普通民众的整体税收负担在未来可能改善之前,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尽管如此,总统仍在积极与国会中的共和党人合作,试图推动相关立法。不过,考虑到共和党在参众两院仅占微弱多数,要为Trump称之为“宏伟而美好的法案”争取到党内近乎全体一致的支持,恐怕并非易事。

高等教育机构成为了Trump政府重点施压的对象。他威胁要切断对这些机构数十亿美元的财政支持,这源于他在竞选期间做出的多项承诺:打击校园内的反犹太主义、废除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DEI)项目,以及清除那些他认为对美国价值观怀有敌意的外国学生。在几所其他知名学府表示愿意屈服于Trump的要求后,哈佛大学选择了坚守立场,拒绝妥协。对此,Trump发起了猛烈反击,不仅呼吁撤销哈佛大学的免税资格,威胁阻止其招收占其学生总数超过四分之一的外国学生,还冻结了对其超过20亿美元的科研经费和合同拨款。然而,这场风波的影响远不止于哈佛。Trump政府也对其他大学采取了类似行动,并一度导致全国范围内许多在校外国学生失去了合法身份。

与此同时,文化领域也未能幸免。总统承诺推行的反“觉醒”(woke)政策议程迅速席卷了整个政府。源自Biden时期的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DEI)项目纷纷被叫停,联邦政府的各类通讯文件中提及“多元化”的字眼也遭到清除。这场运动的影响力深入到了文化机构内部,远远超出了联邦政府的DEI招聘和工作场所实践范畴。尤其是在五角大楼,一度出现了颇为混乱的“修正主义”闹剧:成千上万的网页图片和其他在线内容被标记为待删除对象。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张二战时期著名的“Enola Gay”轰炸机照片竟因其名称中的“gay”字而被标记删除;同样遭到标记的还有向非裔和纳瓦霍族战争英雄以及女性先驱致敬的材料。幸运的是,大部分被标记的内容最终得以保留。此外,Trump还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题为“恢复美国历史的真相与理智”,禁止联邦资金流向那些推广“不当意识形态”的史密森尼学会项目。

在跨性别者权利方面,Trump也采取了回滚措施。他在竞选期间就明确反对跨性别运动员参加体育赛事,并反对社会上,尤其是在民主党主导地区,日益增长的、认为性别并非天生二元的包容性观点。他甚至誓言要对抗所谓的“跨性别疯狂”。上任后,他迅速签署了行政命令,禁止跨性别运动员参加女子组和女性组的比赛。此外,他还请求最高法院介入,推翻那些阻止他将跨性别军人从军队中移除的下级法院裁决。

谈到精简政府机构,就不得不提Elon Musk和他提出的“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 DOGE)构想。当Musk向Trump推销这个旨在缩减联邦官僚体系的计划时,Trump的回应是:“我喜欢这个主意!”其后的发展比许多人预想的更为直接:Musk本人竟开始直接为本届政府工作,还带来了一些他的盟友。这些效忠者被安插到各个联邦机构,得以接触敏感数据,质询职业官员,并大力推动裁员和削减开支。然而,这项改革的结果好坏参半。一方面,Trump和Musk确实成功地震动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迫使数以万计的联邦雇员离职,且未来可能还有更多变动。但另一方面,预期的巨额财政节省却并未实现。Musk最初承诺至少能节省1万亿美元的政府开支,后来不得不将目标大幅调低至1500亿美元。即便如此,能否达成这个缩水后的目标仍是个未知数。种种迹象表明,政府效率部(DOGE)对外宣扬的成绩单存在夸大成分。

Trump曾承诺赦免参与2021年1月6日国会山骚乱的支持者,而他确实履行了这一诺言。回顾骚乱发生之初,当一群Trump的支持者冲入美国国会大厦时,他曾公开谴责这是“令人发指的袭击”,并表示对“暴力、无法无天和混乱感到愤怒”。然而,他的论调很快发生了转变。在竞选过程中,他转而将这些骚乱者誉为“爱国者”和司法系统的“人质”,并承诺:“我上任第一天就会签署对他们的赦免令。”他言出必行,上任当天就采取了行动。大约有1500人因此获得了赦免,其中甚至包括那些袭击了警察的人。

在环境保护方面,Trump政府也采取了行动,主要是为了兑现其偏袒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生产的承诺。为此,他签署了一些行政命令。然而,细究之下,这些举措的实际影响可能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大。例如,其中一项命令号称撤销了Biden时代的“电动汽车强制令”,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强制令可供撤销。Trump所做的,仅仅是推翻了Biden政府设定的一项不具约束力的目标,即到2030年让电动汽车占新车销量的一半。该命令还试图终止一项联邦豁免权,该豁免权允许加利福尼亚州在2035年前逐步淘汰燃油汽车的销售。但是,Trump并未直接动用行政权力废除这项豁免,而是将“球”踢给了国会,希望由国会通过立法来剥夺加州的这项特权,而相关立法目前尚未通过。

本文译自 PBS News,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