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否定可能是犯罪的先导!新研究扩展一般应变理论,揭示被忽视的情绪压力如何推动犯罪行为。
犯罪的根源可能比我们想的更复杂。Christopher Dennison,布法罗大学社会学与犯罪学副教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将“情绪否定”融入了一般应变理论,试图解开犯罪背后隐藏的情感密码。这项研究发表在《犯罪与正义杂志》上,挑战了我们对犯罪动机的传统理解,为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一般应变理论由Emory大学社会学教授Robert Agnew于1992年首次提出,2001年进一步完善,被学术界引用超过万次。它认为,某些压力事件,比如失去亲人、遭受侵害或失业,会引发愤怒、挫败等负面情绪,进而可能导致犯罪或其他应对行为。比如,一个年轻人因失业感到愤怒,可能会一时冲动做出违法行为。然而,Dennison注意到,并非所有经历压力的人都会走上犯罪道路,这让他开始思考:是什么让一些人选择了不同的路径?
答案可能藏在“情绪否定”中。Dennison认为,当人们感到自己的情绪被他人否定或不被理解时,比如被说“你太敏感了”,这种无形的打击会让人陷入一种“生存模式”。想象一下,Sarah因朋友去世而悲痛,却被家人指责“别小题大做”,她的痛苦得不到认可,内心开始动摇,怀疑自己的感受是否合理。这种情绪否定会让人失去对自我和世界的信任,进而滋生愤怒或绝望,有时甚至指向犯罪行为。
Dennison的灵感不仅来自学术研究,也源于他的亲身经历。去年,他因心理健康问题住进精神病院,在反思中发现,长期的情绪否定是他负面情绪的根源之一。通过结合社会学知识,他开始重新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意识到情绪否定可能在犯罪研究中被严重忽视。比如,类似“煤气灯操纵”这样极端的情绪否定行为,可能悄无声息地为犯罪埋下伏笔。
为什么有些人面对压力不走极端?Dennison认为,关键在于情绪是否被有效处理。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压力后得到理解和支持,比如朋友倾听并认可他们的感受,他们的负面情绪就可能被化解,不至于演变为破坏性行为。反之,持续的情绪否定可能像火种,点燃愤怒或自暴自弃的情绪,最终推人走向犯罪或药物滥用等应对方式。
Dennison举例说,贫困或虐待等压力会通过负面情绪引发犯罪,这在一般应变理论中已有实证支持。但他想知道的是,为什么有些人能从同样的压力中走出来,保持正常生活?情绪否定的概念或许能解释这种差异。比如,两个经历家庭暴力的孩子,一个得到老师的倾听和支持,学会了健康应对;另一个被周围人忽视或责骂,可能在愤怒中误入歧途。
这项理论不仅为学术研究打开新窗口,也对实际应用有深远意义。Dennison指出,社会往往忽视这些微妙却影响深远的压力源,比如被轻视的情绪或被误解的感受。如果能将情绪否定纳入犯罪预防策略,或许能帮助更多人避免走上歧路。他即将用一项针对约1000名年轻黑人和拉丁裔成年人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调查他们的犯罪行为、情绪健康和感受到的情绪否定程度。
通过这次研究,Dennison希望不仅能丰富一般应变理论,还能为政策制定者、临床医生提供新思路。比如,心理咨询或社区支持项目可以帮助人们处理压力,减少情绪否定带来的伤害。毕竟,理解和认可一个人的感受,可能比任何惩罚都更能阻止犯罪的发生。
数据加载中...BIU...BIU...BIU...